本篇文章1178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兰州3月20日电甘肃婺源:让古老的“光影”艺术代代相传

新华社记者程心、刘能静、李姣

夜晚,灯光照在皮影戏上,二胡伴着锣鼓,白布模糊了它。皮影艺术家张国斌响亮而粗糙的歌声从幕后响起。在他的“指挥”下,各种颜色的影子在灯光和伴奏下翩翩起舞。在他身后,伟大的学徒潘明生拉着三根弦,眼睛盯着皮影戏。

甘肃渭源:让古老“光影”艺术薪火相传

这是在甘肃省定西市威远县绿园镇玉岭村上演的一幕。春天很冷,刚刚下过雪,但是来看皮影戏的村民们都很感兴趣。每个人都围坐在一起,不时发出美妙的声音。

皮影戏是一种民间戏剧,它通过动物皮或纸板制成的人物剪影来表现故事。它是一门动静兼备、形神兼备的艺术,在甘肃农村很受欢迎。张国斌介绍说,皮影戏至少要有三个操纵杆,而艺术家要控制三四个皮影戏的动作,配合音乐,注意唱歌。

甘肃渭源:让古老“光影”艺术薪火相传

张国斌15岁时开始和父亲一起学习,39年来一直沉迷于皮影戏。“我从小就喜欢看皮影戏。这是我们年轻时的卡通和电视机。”回忆往事,张国斌笑着说:“我记得我跟父亲学的第一个戏是《武当山愿望》。每次父亲上台表演,我都在旁边看,把他唱的歌写下来,模仿嘴型,学了十几年。”

甘肃渭源:让古老“光影”艺术薪火相传

从他父亲的小徒弟到别人的师傅,现在张国斌已经开始把皮影戏艺术的“火炬”传给别人。学徒潘明生年轻时就开始接触皮影戏。他在许多人的指导下学习,带领了数百人。“我正在到处学着玩。现在我可以在皮影戏表演中表演和唱歌了。”潘明生说。

甘肃渭源:让古老“光影”艺术薪火相传

潘明生对表演不满意。他也对制作皮影感兴趣。“手工制作的皮影戏非常精致,许多经典的模板已经被许多代的工匠传承下来。每次完成一件作品,你都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如皮肤挑选、雕刻和上色。”潘明生说,即使是普通的20厘米大小的皮影戏通常也需要3到4天才能完成。

甘肃渭源:让古老“光影”艺术薪火相传

潘明生和他的师傅们一样,肩负着传承皮影戏艺术的重任,而他的弟子们也和他一样,成为了能够表演皮影戏和制作皮影人物的“全才”。

在潘明生的家里,他的学徒展示了给马童雕刻头部的过程。在一块干牛皮上,软帽的图案都是用空雕刻而成,最薄的部分只有1毫米。雕刻完成后,他将使用不同厚度的画笔进行绘画。所有的部件都制作好之后,它们通过电线连接起来,形成不同形状的皮影。

甘肃渭源:让古老“光影”艺术薪火相传

为了继承皮影戏艺术,像张国斌和潘明生这样的皮影戏艺术家已经经营多年。他们不仅展示了在定西的学校和文化中心制作皮影的过程,还走进社区、机构和部队展示这一古老的艺术。

今年,他们还计划在皮影戏中引入更多现代卡通元素,并推出新作品。当然,新的古代艺术传记也需要互联网的帮助。通过在社交平台上的直播,威远皮影戏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粉丝”。

渭源县文化中心非遗专家李书华介绍说,近年来,县文化中心开展了一系列普查、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对全县皮影戏班进行了全面记录,录制了专题片,争取项目资金建设皮影戏学习中心,组织皮影戏班参加大型文化旅游节庆演出等。,希望能继续唱威远皮影戏。

甘肃渭源:让古老“光影”艺术薪火相传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黄伟

标题:甘肃渭源:让古老“光影”艺术薪火相传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10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