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749字,读完约9分钟

持有者:《金融时报》记者赵萌

特邀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研究室主任曾刚

近日,交通银行金融子公司交通银行金融管理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开业,成为继建行金融管理和工行金融管理之后获准开业的第三家银行金融管理子公司。截至目前,包括6家大银行、9家股份制银行、14家城市商业银行和2家农村商业银行在内的30多家银行已宣布成立金融管理子公司。截至目前,已有九家银行金融子公司获准建设,其中三家已开始运营。

银行系理财子公司申设热潮下的“冷思考”

在金融管理子公司应用的热潮下,银行业需要冷静思考的是:如何利用好政策红利,将金融管理子公司会展业的优势转化为真正的市场竞争力;如何设计和开发适合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净值产品,以增强产品的吸引力;如何处理财务管理子公司与母行其他资产管理子公司的关系?

银行系理财子公司申设热潮下的“冷思考”

近日,应英国《金融时报》记者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研究室主任曾刚就上述备受业界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目前,银行机构申请设立金融管理子公司的热潮已经形成,并呈现出银行类型多元化的趋势,不仅是大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还有许多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你觉得这个怎么样?

曾刚:去年12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了《商业银行金融子公司管理办法》,正式成为一个全新的金融许可证。作为一家非银行金融机构,理财子公司实现了新《资产管理条例》提出的“公平竞争”原则,在产品准入、销售和分销、投资管理等方面与公共基金和基金托管计划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此外,凭借银行固有的渠道优势和信用优势,理财子公司将不可避免地成为资产管理行业的重要参与者。为此,各类银行都热衷于设立金融管理子公司。

银行系理财子公司申设热潮下的“冷思考”

此外,从业务发展的角度来看,与理财特许经营业务模式相比,理财子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具有明显的优势,包括:起点销售额或低至1元;产品可以通过第三方机构分销;个人客户第一次购买时不需要去柜台进行风险评级;非标准投资不再局限于银行总资产的4%;发行的理财产品可以直接投资股票和非标准资产等。

银行系理财子公司申设热潮下的“冷思考”

从国际经验来看,大多数大型国际商业银行都是以事业部或独立子公司的方式开展资产管理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发展最快、非常重要的核心业务板块之一。截至2017年底,全球资产管理规模排名前20位的资产管理机构中,按照母公司主营业务划分,共有10个银行部门。其中,由银行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的资产,包括瑞银(UBS)、道富银行(State Street)和纽约梅隆银行(new york Mellon),远远超过了它们的银行资产。国外的先进经验将为我国银行业金融子公司的自主经营和发展提供借鉴。

银行系理财子公司申设热潮下的“冷思考”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目前,无论是承接现有的股票财务管理还是寻求进一步发展,设立财务子公司似乎都是一种必然的选择。然而,金融子公司所拥有的上述优势会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吗?

曾刚:事实上,向真正的竞争力转变仍有许多不确定性。首先,降低门槛可能不会在短期内给金融子公司带来太多的业务增量。虽然银行理财是管理规模最大的资产管理产品,但它所依赖的银行销售渠道也是最强大的销售渠道,但从1万元开始的销售门槛仍然阻挡了相当数量的银行客户。一旦金融子公司的投资门槛降低到1000元甚至1元,必然会吸引更多的长尾客户。然而,考虑到长尾客户的财富相对有限,客户数量的增加不太可能带来财富管理规模的大幅增长。商业银行需要分析自身的客户结构,以便准确评估降低门槛对理财业务规模和收入的收益。

银行系理财子公司申设热潮下的“冷思考”

其次,很难在一夜之间建立投资管理能力。《子公司管理办法》取消了首次购买的产品必须在柜台进行评估的要求,允许理财产品通过第三方机构渠道分销,极大地拓展了商业银行获取银行外客户的能力。然而,拓宽不一定会导致购买行为。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赢得银行外客户,最终取决于金融子公司自身投资能力的建设,这显然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这不仅与银行理财业务以往的发展路径有关,还取决于理财子公司的经营管理机制(激励机制)。我们认为,在银行控股的框架下,金融子公司的投资管理仍将与其他资产管理机构存在较大差异,这也决定了短期内很难实现全面发展,而只能着眼于银行的传统优势。

银行系理财子公司申设热潮下的“冷思考”

此外,财务管理子公司的发展将构成银行资本的消耗。从长远来看,财务管理子公司的设立可能会带来增量资本需求,这将在当前资本补充压力下给银行带来一定的挑战。在新的资产管理条例出台之前,银行理财业务作为表外业务,除了操作风险之外,没有更多的风险资本要求。作为一家专门从事资产管理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在投资和设立金融子公司时,将消耗核心一级资本。为了设立金融子公司,银行必须将信贷规模至少减少或增加100亿至120亿元人民币,并将净息差收入至少减少2亿至4亿元人民币。在运营过程中,财务管理子公司也需要遵守净资本的监管要求(监管规则仍在制定中)。无论是参照信托公司还是公募基金公司的监管要求,财务管理业务的发展都会损失子公司的净资本。据我们测算,10亿元的净资本可以支撑1000亿至1500亿元的理财业务规模。随着业务的增长,金融子公司将需要补充资本。

银行系理财子公司申设热潮下的“冷思考”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在采访中,我们发现投资者对净值理财产品仍有疑虑,他们对购买这些产品并不热情。对于肩负金融产品净值重任的金融子公司来说,如何规划自己的产品体系,提高净值产品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曾刚:过去,银行理财产品结构简单,同质化严重。产品之间的差异主要是两个因素:产量和期限。产品发行的要素主要由资产池收入和同业产品之间的比较决定。净值实现后,产品收入来自资产评估,最终由市场趋势决定,这就对产品发行提出了更专业、更系统的要求。

银行系理财子公司申设热潮下的“冷思考”

与传统银行融资相比,金融子公司应不断优化投资方向,从被动资产配置向主动组合管理转变,将资产配置与融资工具创新相结合,从国内资产配置向国际资产配置和协同资产管理转变。此外,在提高主动投资管理能力的同时,要增强资产投资的委托管理能力,建立外部资产管理机构专业能力的评估和筛选机制,加强与其他类型资产管理机构的合作,提升资本市场、货币市场、海外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资产配置能力。具体来说,理财子公司的投资有三大扩张方向:一是银行集团内部提供的非标准项目资产;二是委托外部机构管理,主要通过筛选证券、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等行业的优质领先机构作为合作伙伴,以全权委托、fof、mom等形式开展跨行业合作。加强机构准入和期限管理,实现“大资本管理”时代的全市场投资;三是财务管理子公司独立进行的标准投资和非标准投资。

银行系理财子公司申设热潮下的“冷思考”

理财子公司应在推进产品转型和估值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投资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构建真正符合资产管理行业特点的盈利模式,即改变传统的基于利差的银行理财利润结构,形成以管理费或业绩点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盈利模式:一方面, 根据产品发行规模,收取固定比例的管理费,充分发挥产品规模对资产管理业务利润的贡献; 另一方面,根据资产计量和产品估值系统生成的业绩基准,超出业绩基准的超额收入与客户按照约定的比例进行分割,获得业绩份额。通过产品管理、投资管理、风险管理等业务模式的转变,最终形成一个真正符合理财本质、代表客户、依靠投资研究能力的盈利模式。

银行系理财子公司申设热潮下的“冷思考”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在我行申请设立理财子公司之初,有业内人士表示,理财子公司与母行及母行其他资产管理子公司之间的关系难以协调合作。你觉得这个怎么样?

曾刚:从国际经验来看,由于监管要求、并购历史、税收筹划、风险隔离等多种因素,大型国际银行大多在混业经营的框架下通过设立子公司来从事资产管理业务。从业务领域来看,一些银行将资产管理视为一级业务领域之一(目前主要与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业务相结合,而不是狭义的资产管理),而其他银行则将其视为一级业务领域下的一个重要业务领域。无论其设置如何,资产管理业务与银行集团业务的合作程度非常高。

银行系理财子公司申设热潮下的“冷思考”

这是因为资产管理业务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直接的利润贡献,更重要的是,它在维护客户和带来其他业务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银行在客户资源、交易银行和投资银行方面的能力也能为资产管理投资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有鉴于此,虽然大部分外资银行采取独立法人的形式实现与母行的风险隔离,但在业务上,大型外资银行非常重视资产管理业务与其他业务板块的联动和交叉销售,充分发挥各项业务综合经营、相互促进的经济优势。

银行系理财子公司申设热潮下的“冷思考”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设立理财子公司对于促进银行理财业务的收益资产管理业务的起源、打破刚性赎回秩序有什么积极意义和作用?

曾刚:根据新《资产管理条例》的要求,“主营业务不包括资产管理业务的金融机构应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资产管理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加强法人风险隔离”。在主要的资产管理行业,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和信托公司,只有商业银行不包括“资产管理”业务。换句话说,新《资产管理条例》中“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的要求实际上是针对商业银行的。

银行系理财子公司申设热潮下的“冷思考”

为什么要为商业银行设立这样的规则?我们认为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作为资产管理业务的最大参与者,我行的财富管理被置于法律监管的范围之内,具有法律认可的权责关系和地位;第二,让我行理财业务真正独立运营,在实现与传统业务风险隔离的同时,为我行理财业务市场化、专业化运营创造条件。

标题:银行系理财子公司申设热潮下的“冷思考”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6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