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88字,读完约4分钟
■开滦集团有限公司
李长存
农民工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新型劳动力,是中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是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绝大多数农民通过外出打工逐渐摆脱了贫困。然而,近年来,因农民工情绪变化而引发的各类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不仅给农民工家庭带来了不可挽回的精神损失,也使农民工家庭再次脱贫。农民工情绪管理不仅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实施国家脱贫战略必须关注的时代问题。用人单位应重视研究和把握农民工情绪指数的变化规律,从环境、条件、生理、心理、社会和家庭等方面分析农民工情绪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努力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满足农民工的情绪需求,尊重他们的需求和价值需求,加强对农民工的情绪调控和管理,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巩固他们脱贫致富的成果,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把握农民工情绪指数的变化规律。经过深入调查发现,农民工的情绪随时间有规律地变化:刚到用人单位时,工作一个月之后,回家的前半段时间,他们的情绪不够稳定,但在其他时段是稳定的。当他们第一次来到用人单位时,农民工仍然沉浸在家庭温暖幸福的生活中,因为他们刚刚离开家。他们情绪不稳定,工作热情不高,精力不够集中。工作几天后,经过自我调整,农民工的情绪逐渐趋于稳定,主要表现在工作积极、精力集中。大约一个月后,农民工开始对工作感到厌倦,想念家乡的家人,情绪逐渐低落,主要表现为易怒、抑郁和焦虑。正常情况下,现阶段农民工的情绪变化主要表现为施加内向压力和对自己施加压力。这种抑郁不会持续太久,从三四天到一两天不等。然后,经过情绪低落和落后的自我调整,农民工的心灵得到了疏导,他们对家庭的思念减弱了,农民工在工作中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使他们的情绪重新稳定下来。返乡的前半个月,农民工的工作疲劳加剧,对家乡家庭的思念越来越强烈,情绪再次低落,主要表现为急躁、担忧、抑郁和不安、工作粗心大意、对工作不耐烦、急于求成和注意力不集中。
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心理咨询机制。用人单位的领导应该经常深入基层、一线、现场,与农民工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情绪变化、想法和希望。定期组织座谈交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农民工正确对待自己,做出适当的自我评价;引导农民工正确对待他人,善于交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引导农民工正确对待工作,热爱学习和生活,避免精神上的空空虚。建立“三个一”的保障机制,包括每周一次的谈话、每月一次的班级工作和每年一次的家访,让农民工感受到雇主的关怀和温暖,找到精神上的慰藉。
为农民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丰富农民工的闲暇时间,定期举办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如k歌、舞蹈、羽毛球和乒乓球比赛。积极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开通互联网、家庭热线和免费无线局域网,开通农民工与家人的沟通渠道,为农民工定期与家人交谈提供便利,缓解农民工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绪。改善农民工的饮食状况,结合一年四季的特点,及时调整农民工的饮食结构,特别是在节假日、农民工生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增加饮食的多样性,让农民工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鼓励农民工参与管理和决策。组织农民工提出合理化建议,同时建立激励机制,让他们参与用人单位的管理,为用人单位的优质发展建言献策,转移农民工的注意力,将他们的不良情绪和旺盛精力引入正轨。实施农民工轮换交流制度,消除他们对工作环境的不满和厌倦。为农民工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激发他们的战斗精神,增强他们实现自身价值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建立并实施“说事情、解决事情”的工作制度。用人单位应当成立“说事情、解决事情”委员会,从群众公认的有较高威望的党员干部、劳动模范、职工代表、技术权威和生产骨干中选拔“说事情、解决事情”委员会成员,承担评价说服、教育指导、政策解释、法规宣传、矛盾解决和人员稳定控制等基本职责。根据“说事情、解决事情”的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要及时调节农民工的情绪
标题:浅析农民工情绪管理对策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9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