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52字,读完约3分钟
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路征镇春暖花开,农忙时节。拖拉机、播种机和农业运输车辆来回穿梭,翻地、施肥和播种...每个家庭的村民都在忙于他们承包的土地。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看到洪宪村村民冯在耕作期间打盹。“我家有50英亩土地。去年,我借了5万元,种了20多亩豌豆。由于土壤水分不好,平均亩产只有230公斤,但我没想到净收入会超过10000元。今年,沙场心情很好。我计划在10亩口粮田的基础上再借10万元,把剩下的40亩地都种上豌豆。”冯自信地说道。
景泰县路征镇耕地面积21.55万亩,其中20.8万亩为干沙地,占96%以上。由于其良好的保温保水性能,在干沙地种植作物已成为景泰县高寒地区独特的耕作方式,也是生产优质绿色杂粮的“黄金宝地”。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注重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粗粮成为人们餐桌上的“新宠”,杂粮价格上涨。今年春播期间,当地政府抓住市场机遇,主动调整结构,增加收入,引导特色杂粮种植面积占当地农民种植面积的80%以上,成为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热点”。
为了解决特殊行业发展中的资金需求问题,从2017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白银市分行和中国人民银行景泰县支行在景泰县开展了“脱贫防贫还贫”专项金融行动,确定景泰县农村信用社“普惠金融服务示范区”的乡镇为曹窝滩镇、路征镇和红水镇。辖区内开展新的经营主体调查,引导辖区内金融机构合理运用中国人民银行扶贫再融资政策,增加信贷供给,着力培育和优化农产品供给、观赏资源、休闲农业、城市带动等特色新农村发展模式,进一步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中国人民银行白银市中心支行扶贫再融资余额达到9.4亿元,新增涉农贷款18.36亿元,有效满足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资金需求。
冯二山和冯住在同一个村子里,是村里一户真正的扶贫户。“家里有8个人。这位老母亲生病时会花一些钱。这两个孩子每年要花3万元上学。”冯二山一想到家人就担心。景泰县农村信用合作社了解他扩大种植面积的困难和资金的缺乏,主动进行营销,用扶贫再融资资金给他发放了10万元的特色产业发展贷款,帮助他开垦了50亩新沙地,发展了100亩小粮食产业。在淡季,他和妻子也去城市工作以增加收入。2018年,他的家人仅在干旱的沙地上种植小杂粮就赚了6万元,这不仅让他在那一年摆脱了贫困,也极大地改变了整个家庭的生活。
冯二山不是唯一一个通过种植小杂粮脱贫致富的人。目前,景泰县路征镇以“合作协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成了集初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农产品加工基地。通过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培育区域小杂粮品牌,带动全镇16个行政村289户贫困户增收致富。杂粮、马铃薯、文冠果等特色产业已成为该镇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同时,景泰县先后引进毛静农业、平高集团、大富乳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精准扶贫工作。针对农业经营主体的变化,地方农业银行、甘肃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探索创造了“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电子商务+农户”、“贫困户+富人”等多种形式的产业链金融支持模式,有效增加涉农贷款。截至第一季度末,全县金融机构准确扶贫贷款余额达到5.49亿元,同比增长112.67%。目前,全县有2000多户贫困家庭开展特色养殖项目,40多个贫困村的产业基础进一步巩固。
标题:旱砂地里播种希望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8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