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93字,读完约4分钟

对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日益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从供应商的角度来看,其责任是打破上述企业的融资壁垒,降低融资成本;然而,从需求方面来看,如何满足银行信贷需求一直是供需匹配的难点之一。仅从降低融资成本的角度来看,供应商实施优惠利率是一种常规且直接的做法。同时,政府部门也可以配套政策利息补贴,鼓励商业银行将信贷资金投向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然而,这种降低融资成本的方式更适合从宏观或中观角度考虑政策的传导效应,或者评价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行为”。在我看来,这并不能更精确、更精细地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简而言之,降低融资成本不能只是大惊小怪地降低利率。

降融资成本不能只在降息上“做文章”

最近,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传统银行在向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发放贷款时,可谓“简单而有效”。具体来说,如果一个企业需要技术改造或购买新设备,其土地,厂房和其他资产可以贷款1000万元作为抵押品。换句话说,企业主在购买设备和流动性方面仍有1000万元的“缺口”。长期稳定的经营、稳定的现金收入、充足的资产抵押和借款人良好的信用是标准银行“黄金客户”的特征。然而,银行的做法是,经过调查和评估,手续是完美的,1000万元的资金贷款给企业一次。根据支持小微企业的政策,利息也是优惠的。从表面上看,它没有什么问题。本行不仅完成了优质业务,还满足了支持小微企业的政策要求。其中,有什么问题吗?

降融资成本不能只在降息上“做文章”

笔者认为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应分为显性融资成本和隐性融资成本,显性融资成本是利息和其他手续费,隐性融资成本实际上是基于企业合理的资本利用计划的灵活的融资成本。例如,上述1000万元的信贷资金没有支付给企业,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一次性全部支付,这意味着在此期间,企业要承担1000万元的资本成本。换句话说,如果企业在每个阶段所需的资金能精确到“焦媛分”,那么银行的信贷资金能更精确吗?当然,还涉及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小微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在需求方面。

降融资成本不能只在降息上“做文章”

我国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财务管理水平低的问题,企业对自有资金的使用缺乏精细控制。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当你问企业主为什么贷款是1000万元而不是980万元时,企业主答不上来,因为小微企业主不知道贷款的隐性融资成本,总觉得这个数字很大,需要1000万元,所以他借了1000万元,银行很乐意深入挖掘企业的实际资金需求。

降融资成本不能只在降息上“做文章”

上述问题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供给方有一定的“强制供给”倾向,需求方看不到自己的精确需求,导致需求方隐性融资成本增加。这个问题不能通过降低利率来解决。那么,供需双方需要做些什么来降低隐性融资成本呢?

需求方在短时间内具备良好的财务控制能力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供应方做更细致的工作。从目前互联网金融的逻辑来看,信用可以是“最小的”,也就是说,依靠互联网技术并以消费者行为挖掘为手段,对消费者资本需求的洞察会更加准确。互联网金融实体的贷款利息往往远高于银行,但这并不影响其业务的快速增长,这反映了其准确性和效率的优势。传统银行以传统的经营模式开展小额金融业务,难以实现准确高效,难以帮助客户降低隐性融资成本。一个县的农村商业银行必须管理数以千计的客户,这种“一对多”的销售方式是无法量身定制的。

降融资成本不能只在降息上“做文章”

笔者认为,降低信贷隐性融资成本需要逐步实施。首先,对于银行的一些优质客户,银行可以“强迫”他们提高财务管理和控制能力,即提供更准确的资本需求计划来帮助他们节约成本,这就要求银行要有“为客户省钱”的意识;其次,提高自身的数字运营水平,走向良性数字业务转型的“渠道”,重点是通过数字业务场景更准确地捕捉客户的有效需求;最后,我们可以为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客户设计更多的信用产品,力求在个性化需求和共同需求之间找到最佳平衡,努力实现“双赢”的交易结果。当然,所有方法的前提都是银行要逐步树立真正的普惠金融意识,即不要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标,而要致力于与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经营之前先放水养鱼。

标题:降融资成本不能只在降息上“做文章”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6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