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666字,读完约9分钟

浙江镇海农村商业银行围绕农村金融供求错位和风险回报错位两大障碍,聚焦普惠金融,聚焦金融援助农村振兴战略,积极探索普惠金融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和模式创新。继续实施以“农村振兴和全纳旅游”为主题,大胆突破传统贷款流程,实施全村预贷机制,实施逐户普遍签约,着力支持农村实体经济全方位、多层次发展,真正实现了这一目标

农村金融机构 如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金融机构参与农村振兴面临供需错位、风险与回报错位等障碍,导致金融“活水”无法流向农村。它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供需错位。农村振兴战略带来的金融需求巨大且多样化。然而,“融资昂贵”、“门槛高”、“担保难”、“手续复杂”和“贷款缓慢”等问题多年来一直困扰着农民、个体户和小微企业主。尤其是缺乏银行认可的担保品,已成为融资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使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这些问题依然存在。“钱从哪里来?”

农村金融机构 如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另一方面,风险回报错位。由于缺乏良好的信用评估体系,农户小额信贷市场存在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和风险规避问题。同时,贷款规模小、贷款数量大、风险高、收益低,导致贷款人员“不敢贷、不愿贷”的问题,造成“商业金融不愿介入、合作金融不敢介入、政策金融不能介入”的尴尬局面。

农村金融机构 如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金融机构如何抓住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机遇,了解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准确定位自身,着力解决上述两个“错位”问题,创新金融供给和服务机制,是当前重点关注的问题。

路径选择与模式创新

针对以上两个“错位”,浙江镇海农村商业银行聚焦普惠金融领域,聚焦农村振兴金融援助战略,积极探索普惠金融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和模式创新。继续贯彻以“农村振兴与普惠”为主题。走访,大胆突破传统贷款流程,实行全村预贷机制,实行逐户普遍签约,下沉重点,深化培育,全方位多层次支持农村实体经济发展,真正实现"、

农村金融机构 如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落实普遍签署机制,全面夯实普遍基础。从2017年开始,镇海农村商业银行在辖内启动了以“全村预贷”为核心的普惠金融项目,组织分行工作人员深入村(社区)进行详细调查,并通过“背靠背”评估征求至少三人意见,确定“白名单”中村民的具体授信额度。获得信贷的村民在需要资金时可以直接在手机应用上申请资金,这样可以节省等待审批和贷款的时间,非常方便。“全村预贷”模式打破了先申请后调查的传统流程,推进了调查评级和信用签约,真正实现了“金融服务不离村”。

农村金融机构 如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2017年,本行通过组织专项活动,集中宣传和收集客户信息,对符合条件的村民进行预贷。共开展53次,覆盖全区63个行政村,实现17184户客户预贷,预贷金额19.97亿元。2018年,在“普惠金融+互联网”的浪潮下,本行在原有贷前基础上进行了技术全面升级,全面启动了以“振兴农村普惠银行”为主题的普惠访问,组建了服务团队,并上门为农户签约。在此过程中,我行灵活运用浙江农信社“浙李贷款”平台,采用人脸识别、移动支付和大数据技术,以公积金、税务、工商、人民银行信用信息等政府公开数据以及全行连续10年积累的客户基础数据为基础,推出“白名单授信”机制和“普惠性授信”产品。通过网格管理、“一格四员”系统、“背靠背”小组评估、“面对面”个人签约、“政务网格”无缝嵌入、“丰收豆”点交换等。,符合条件的农民(社区居民、企业员工)获得10万至30万元的批量信贷,大大降低了农民申请小额信贷的门槛。同时,本行全面承担起传播金融知识、提供金融服务的职能

农村金融机构 如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采取多种措施帮助“三农”,准确实施金融扶贫。一是紧紧围绕农村振兴这一主题,积极参与“三位一体”建设,探索基于农业合作社成员“白名单”的统一信贷模式,实施配额优先、利率优惠、程序优化的“三优”支持政策。截至2018年底,区农业合作社109名成员中有90名成员被列入“白名单”,占成员总数的82.57%,总授信5495万元。第二,加大对农村女企业家的金融支持。通过与区内妇联的合作,我们推出了“妇女创业贷款”,并以“普遍优惠+优惠待遇”的形式安排专项资金,帮助农村妇女增加收入和致富。目前,379名农村妇女得到了4715万元的资助。第三,着眼于被征地农民一次性偿还社会保障压力的痛点,创新推出“幸福养老贷款”,通过基准利率的信用贷款帮助被征地农民偿还社会保障,实现被征地农民“本年收入不减少,贷款偿还无压力,未来效益提高”的养老梦想。目前,共发放4339户,发放金额2.58亿元。四是顺应农村金融消费升级趋势,继续加大对新型农业主体、休闲农业、家庭经济、生态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和农村生产者的金融支持,因地制宜支持特色产业“一村一品”发展模式。此外,积极构建可持续的金融扶贫模式,变“输血”为“造血”,推进“融资+智力整合”的扶贫模式,创新基于“两权一室一票”、棚户区家庭贷款、失地农民小额贷款、小额担保贷款等农村各种产权的金融产品和抵押担保服务,努力盘活农村资源和资金

农村金融机构 如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优化服务渠道建设,不断延伸服务触角。一是紧跟区域经济发展变化,不断优化调整网点布局,通过设立丰收站、便捷金融服务点、离线自助区等方式进一步推进丰收互联,开辟丰收购物平台(农村电子商务)等电子渠道,形成“实体渠道+电子银行+社区金融”的服务模式。目前,全行共部署了67台自动取款机和crs设备,在村委会或村民集中区域部署了36个便利自助终端。便利自助终端(小额存取款业务、转账业务、支付业务)月平均业务量达到10130个,平均交易额420万元。二是生活支付、转账汇款、投资理财通过“丰收网”(app)和“丰沟”(Shopping app)实现,目前手机银行(丰收网)有效客户已达56,778家,电子银行交易置换率达到90%,网上贷款率达到89%。第三,大力推广网上金融服务,实现网上贷款申请。

农村金融机构 如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此外,本行通过积极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提升“软实力”。自2008年以来,“走千户、访万户、共同成长”活动已连续十年开展,全区五分之四以上的农民和三分之二以上的小微企业受到了走访。同时,选派8名优秀干部到乡镇(街道)工作,聘请有较高威望和熟悉情况的村或村民“两委”组建支农联络员队伍,着手建立普及金融知识的长效机制,积极开展金融知识下乡活动,营造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努力从根本上解决城乡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

农村金融机构 如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在这一过程中,笔者也看到了许多困难:背靠背的评估机制容易形式化,包容性金融理念的接受度还存在差距,在突破城市化领域存在一些困难,在线商业模式存在许多困难,信息不对称和风险规避难以避免。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和突破。

农村金融机构 如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改进策略和建议

农村金融机构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应始终以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为宗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进步,在路径选择和模式创新上不断自我修正和完善。镇海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东部地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样本之一,一直在农村“新蓝海”中下沉重心,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但需要及时总结和突破。在下一步中,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农村金融机构 如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首先,我们将继续深化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合作,突破在城市地区签署普遍利益协议的困难。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支持是搞好农村金融振兴的关键。下一步,要主动承担政府部门包容性调查的责任,在农村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城市包容性签约的难点问题,积极争取地方政策支持,努力将相关内容纳入政策文件,加强与街道、社区(社区)和居委会的互联互通,完善互利共赢机制,促进城市居民包容性利益的信息流、资金流和数据流的有效收集。

农村金融机构 如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二是继续推进“农村普惠金融振兴”,提高普惠金融质量和效率。大力推进全村(全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审批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努力形成覆盖城乡(企业)的、横向到边缘、纵向到末端的一体化网格体系,全面开展普惠性备案工作,以更高的服务效率提升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努力实现普惠性金融的全面覆盖。

农村金融机构 如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第三,继续响应“一次运行最多”的改革,拓展城市服务渠道。将服务放在首位,积极渗透政府公共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农村信贷优势,逐步引入政府公共服务,拓宽民生金融服务,围绕“因病施治、住、穿、住、娱”的“金融+公共”、“金融+政务”、“金融+医疗”合作模式,全面融入普通百姓生活。

农村金融机构 如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第四,不断完善科技支撑,提高金融服务质量。推进线上线下服务一体化,加快数据仓库建设,实施精准营销,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应用、微信银行等新型电子支付渠道,完善网上+线下、金融+生活服务生态系统,让农村企业和农民真正享受到移动金融的便利和高效。

农村金融机构 如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第五,不断优化评估机制,引导信贷资源倾斜。积极发挥评估、鼓励和引导作用,建立和完善不良听证会,实施尽职调查和豁免等。,有效解决客户经理在发放信贷时的“怕困难”心态。同时,积极争取将金融支持农村就业嵌入振兴纳入政府、部门、乡镇(社区)评估体系,推进普惠金融全面覆盖。

农村金融机构 如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第六,继续打造品牌文化,积极塑造品牌优势。充分利用财力和区位优势,结合村文化礼堂活动,在全辖区范围内广泛开展“普惠金融讲堂”、“送金融知识下乡”、“金融知识旅行里程”等宣传活动,引导全面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标题:农村金融机构 如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6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