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788字,读完约9分钟
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社区养老和家政服务业的措施,决定对养老等社区家庭服务业收入免征增值税,并将其减为所得税应税收入的90%。围绕社区养老服务,会议还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激励制度,如增加有效供给、简化和放宽准入等。空之前的这种支持使得社区养老成为热门话题,并将中国的社区养老产业推向了一个历史性的窗口。
然而,最新调查发现,中国大多数养老机构仍处于亏损状态,只有4%的机构实现了盈余。本应爆发的社区家庭护理服务提供者的日子相当黯淡。就连养老行业的从业人员也表示:“即使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它已经是一个可以做机构而不做家庭和社区,可以做床位而不做现场服务的行业。潜规则。”
政策是幸运的,愿景是美好的。为什么许多养老金从业者和行业新进入者感到困惑?如何解决他们的困境?
有利的政策经常被祝福
如何利用各方力量为亿万老人提供安全感,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养老方式上,早在2011年2月,民政部就出台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这是养老的指导原则:90%的老年人在社会服务的帮助下通过家庭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购买社区养老服务来养老,3%的老年人留在养老服务机构养老。在这种结构中,虽然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被分为两种形式,但在现实中,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是相互嵌套、紧密联系的,这受到中国家庭结构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这种需求是巨大的,因此它也是养老金行业未来长期发展的中心,并且经常受到政策的支持。
2011年,国务院《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指出,社区养老服务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具有社区日托和居家养老两大功能。在城乡社区养老层面,重点建设老年日托中心、老年护理中心、老年活动中心、互助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养老设施,推进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养老服务功能,使日托服务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半数以上农村社区。
此后,十部委出台了《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印发〈国家养老发展规划和“十三五”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多项政策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企业利润的困境很难打破
政策是幸运的,愿景是美好的,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者的生活本应是相当黯淡的。这项服务能否生存是困扰许多老年护理从业者和像李这样的新人的一个疑问。她告诉《国家商报》记者,“现实并不好。经过我们分析师的财务计算,没有日托床位和特殊利润点的社区家庭服务站可能很难在10年内实现财务平衡。这个数字有点吓人。"
“我在2011年底创办了福寿康,大约五年后公司开始盈利。虽然这一时期在扩大规模和扩大业务方面存在战略损失,但与同期其他能快速实现盈利的行业相比,这几年仍然非常困难。”福寿康创始人兼董事长张军向《国家商报》记者表示,他创办的企业主要着眼于护理站+社区护理机构的新模式,为社区中的老、弱、病、残人群提供“互联网+医疗保健”的整体服务。
李和张军的经历并非偶然。著名人口学家、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乔教授今年4月在清华大学老龄产业高端论坛上发言时表示,调查发现,中国大多数养老机构仍处于亏损状态,仅有4%的养老机构实现盈余,32.8%基本持平,32.6%略有亏损,30.7%严重亏损。其中,与机构养老相比,社区和家庭养老服务由于服务对象分散、服务成本高的特点,处于弱势地位。“即使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在这个行业中,能够在不做家庭和社区工作的情况下做机构工作,铺床,从不做现场服务,这已经是一个潜规则。”一位养老金行业从业者告诉《国家商业日报》记者。
从商业模式来看,目前我国提供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的企业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b2b模式,支付方主要是政府,政府委托或资助专业养老机构承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并在完成后进行管理和运营,为辖区内的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另一种是“b2c”模式,其业务直接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付款人主要是个人或商业保险。
“分散的服务对象和分散的需求必然会导致服务成本的增加。在家现场服务人员的平均数量有限,风险较高。本组织的集中服务使每个工作人员能够同时为更多的老年人服务。提供更多服务,其员工更易于管理,效率更高。”张军分析道。
上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陈表示,社区养老产业的盈利困难主要是收入低造成的。无论是餐饮还是日托,都有一个很高的上限。客户数量有限,单价低,所以总收入低,但成本无法控制,必要的费用无法节省,所以容易造成损失。“问题是,这样的损失背后很难获得利润。将社区养老服务转化为其他收入相对困难。无论是转化为产品销售还是老年旅游等其他服务,实际可行性都不强。”
陈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在于社区养老本身,而在于提供服务的真正价值。“大多数社区养老服务的实际价值并不高,也不应该获得高额利润。由于新的零售和互联网服务的渗透,相关服务的可用性也在增加。社区养老服务的竞争力应该回归服务本身,重新设计服务内容。”
缺乏购买服务的意愿
“缺乏支付能力和购买服务的意愿是许多潜在服务需求无法转化为有效服务需求的原因之一,也是社区家庭护理市场前景似乎很好但并不乐观的原因。”张军告诉《国家商报》记者,以日本为例,一个老年人需要专业护理和临终护理大约需要五年时间,需要支付的总金额约为60万元。“在这期间,家庭需要不断地付出。从中国的现状来看,有这种需求的老年人支付能力仍然较弱,压力也很大。此外,在许多老年人和家庭的概念中,机构被认为是专业护理服务的提供者,他们的支付意愿很强,但他们对社区和家庭服务的认可度不高,在培养用户习惯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了解决支付问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16年宣布,将率先在全国15个城市启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项目。以上海为例,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可以按不同等级享受基本生活护理、普通临床护理等40多种护理服务,90%的服务费用由长期保险基金支付。福寿康是上海长期护理保险的指定服务机构。据张军介绍,该业务去年提供的服务数量已经超过250万,老年人普遍有很强的盈利意识。“未来长期护理保险的支付杠杆可能会激发更大的市场和消费者需求,这是养老服务机构促进连锁经营的良好发展机遇。”
据河南厚浦养老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万介绍,一些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上的偏差也制约了社区养老服务企业的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在政策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实践和探索中一直滞后。我们在工作中接触到的许多省份只在文件层面上关注社区和家庭养老。在理解和实施相关养老政策的过程中,仍然更倾向于机构养老,因为机构更容易成长,效果更显著。”
此外,万指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不匹配。特别是在政府采购项目中,所购买服务的清单是否基于对当地社区老年人实际需求的评估,是否与机构养老服务进行了科学划分,令人怀疑。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准备一些购买清单并不只是老年人的需要。长期以来,为社区健康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和活动是许多政府采购项目的主要方向,但对服务需求刚性的残疾老年人的康复护理以及对失去家庭的老年人的精神安慰干预甚少。此外,政府在采购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刀切的情况,忽视了不同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导致服务需求方不完全是纯粹的市场需求,这也使得很多企业无法真正围绕市场需求修正产品方向。升级相关服务。”万认为,如何将投入方式从补充供给转变为补充需求将是未来社区养老服务业政策调整的方向。
该行业仍处于初级阶段
“目前,社区养老的实践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解社区养老需要解决的老年人部分方面还存在一些困惑。要形成一个可持续、可扩展的模式,首先必须进一步明确社区养老服务的定位。”陈认为,“现阶段虽然存在许多问题,但也是一个机遇。如果你想做像餐饮这样的基本服务,你应该诚实地做好工作,赚取一些稳定但低的利润。如果您想创新服务,就需要重新设计产品,设计服务内容,反映创新,并获得客户的认可。”
“在过去的几年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在线到离线的普及,相关的养老和创业项目也随之爆发。然而,在过去的一两年里,移动互联网的红利已经消退,这个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理性发展的时期。”德勤(Deloitte China)的金融咨询合伙人陈博云(音译)在接受《国家商报》采访时表示,这种社区养老服务企业的商业逻辑类似于饥饿。企业的价值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能产生多少现金流,而是有多少活跃用户。更活跃的用户将带来规模效应的扩大和运营效率的提高,从而实现收入增长。“无论所提供的服务是真正需要的还是创造的需求,如康复护理,如何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新用户和活跃的老用户,如何降低劳动力成本,抓住增长的浪潮,是这些企业在退潮后必须面对的现实。”
此外,陈建议,要注意借鉴一些成功经验,用其他能力带动社区养老服务。例如,成熟的养老机构可以带动社区养老服务,运营成本可以轻松控制,或者连锁式居家养老机构与社区养老服务紧密相连,这使得护士和康复专业人员的调配更容易解决。
“当然,如果是在其他领域跨界,那么就利用其他领域的成熟经验,比如成熟的产品大数据分析和互联网的优势,并将其与社区养老的需求结合起来,进而利用社区的客流。社区资源支持技术解决方案,未来社区养老服务必将成为未来消费升级的新港和主战场。”
编辑朱昱
标题:能做床位绝不做上门服务 仅4%养老机构实现盈余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6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