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55字,读完约6分钟
“在过去几年中,金融技术市场的投资和融资规模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随着开放式银行的兴起、监管透明度的提高以及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的成熟,2019年将成为金融技术的又一个“重要年份。”近日,中信集团原监事朱在“2019中国金融创新论坛”上表示。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自2018年以来,开放式银行的概念迅速流行,一些银行提出了“开放式银行加”的创新理念。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金融创新的最终落脚点必须是实体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很容易导致社会财富的不公平流动。因此,以解决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为核心的金融创新备受市场关注。与此同时,不可否认的是,银行业机构的金融创新仍存在许多痛点。
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造福民生
“我们已经做了研究,希望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比率中找到一个‘黄金点’。建立模型计算结果为16.7: 1,即一个实体经济单位可以支持16.7个虚拟经济单位。”在上述论坛上,朱用比例数据强调了金融创新在实体经济中的重要性。
“金融技术正在深刻改变金融生态。同时,金融技术的最终“落脚点”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本质要求。”中国工商银行信息科技业务总监吕强调,金融技术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用新技术改造传统金融,使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最终造福民生。
在实体经济中,民营和小微企业无疑是目前最受关注的。据了解,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监管部门对民营和小微企业优惠政策的不断出台,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机构对民营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根据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数据,截至2019年第一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为34.8万亿元,其中每户信贷总额在1000万元以下的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9.97万亿元,同比增长24.7%。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民营和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仍有不少企业滞留在银行服务体系之外。“从目前情况看,中国的金融供给总量是合理的,但存在结构性失衡。”平安银行副行长郭世邦认为,从小微企业的角度来看,他们的业务模式单一,缺乏抵押品,在目前银行有限的风险控制手段下,很难通过信用审查标准。即使通过了信用审计标准,高管理成本和高风险成本也会导致高信用定价。
因此,银行机构通过金融技术创新解决小微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担保品缺乏、生命周期短等融资难点非常重要。
据卢介绍,目前工行坚持“小微无未来”的发展理念,构建了以小额金融服务平台“一个平台”和快速贷款、网上贷款、网上供应链融资“三大类产品”为核心的小额金融服务体系,为小微企业开辟了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开放银行赋予新的商业生态
“中国已经进入了从‘互联网+’到‘智能+’的新阶段。金融技术正在重塑银行生态。银行需要采取“开放”的原则,从根本上建立一种面向未来、新时代基因和更智能的业务发展模式。”卢对说道。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开放银行业”的概念赢得了市场的关注,因此被称为“开放银行业的第一年”。许多银行,如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招商银行,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开放式银行”。突破场景和平台布局经常被提及。中国建设银行信息总监金磐石在论坛上表示,该行的开放式银行平台已经开通了8大类、14种产品和116项服务,并以每周至少一次在线的速度持续开通建设银行的服务。
"开放银行和包容性金融具有很高的属性和耦合性."百信银行执行董事兼行长李如东认为。百信银行和爱奇艺联合推出的爱奇艺“变革加”产品就是一个典型案例:用户可以在爱奇艺现场获得更便捷的金融增值服务和会员权利,爱奇艺获得有价值的会员,百信银行获得用户和存款,三方共赢。
然而,开放银行已经开始,业内专家认为,要走开放银行之路,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仍有许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开办银行就是利用金融技术实现银行与商业生态的联系,使金融更具包容性。因此,开放银行应该有三个内涵,缺一不可。”李如东表示,安全标准第一、金融技术驱动和链接生态赋权是开放银行的三大本质内涵。
此外,百信银行还在业内首次提出了“开放式银行+的生态战略”,即旨在将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和各种景观生态联系起来,构建一个完全开放的智能金融生态系统,使金融服务供给更加结构化、多样化和通用化。
金融创新的痛点依然存在
从“交易银行、零售银行”到“金融科技银行、智能银行”再到“开放银行、平台银行”,这些带有“科技”基因的时髦词汇都表达了传统银行将科技深度融入业务发展乃至战略转型的创新实践。然而,金融创新仍有许多痛点。
中小银行联盟秘书长黄润忠认为,“数据质量亟待提高”是所有机构面临的首要难题。“银行拥有大量数据,但这些数据孤岛并不相连,而且数据也不智能、不结构化。”黄润忠强调,数据是智能转换的基础。如果数据质量低,基础不牢固,将不可避免地影响未来的智能发展。
“数据”、“资金”和“人才”无疑是银行业金融创新的三大核心资源。除了迫切需要提高数据质量之外,行业专家认为,金融机构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持续和大量资本投资是不可持续的。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许多商业银行增加了对金融技术的投资。如招商银行金融技术创新项目的资金额度从“上年税前利润的1%”提高到“上年营业收入的1% ”;交通银行2018年信息技术投资比上年增长6.1%;平安银行在其年报中还披露,其2018年it资本支出为25.75亿元,同比增长82%。这种资本投资的可持续性还有待观察和检验。
另外,复合型科技人才的缺乏是目前金融机构面临的普遍问题。“据统计,目前,金融技术人才的缺口达到1500万。尤其是,既懂金融业务又懂技术信息技术和特定业务场景的人才非常少。”黄润忠坦率地说。
据金磐石介绍,目前,中国建设银行成立了科技部,积极优化科技人才的招聘和晋升制度,探索与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的人才共享机制。2018年上市银行年报显示,平安银行2018年科技人力同比增长44%以上;交通银行推出了“金融科技关培生”、“金融科技万人计划”和“股票型人才授权转化”等三大金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项目。可以预见,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金融创新的实现必须依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有竞争力的金融科技人才队伍。
标题:实体经济:金融创新的落脚点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6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