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922字,读完约10分钟
计划者的语言: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沛县支行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农村土地承包抵押贷款试点、金融精准扶贫等工作为切入点,努力引导辖区内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金融服务农村振兴战略工作。在财政的支持下,沛县的农村道路拓宽了,河流清理了,景点增加了,沛县变得美丽了。外出工作的农民愿意回家创业。目前,全县各地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刘邦村是江苏省沛县安国镇的一个小村庄,因汉朝皇帝刘邦曾在此居住而得名。古代有“一代帝王,三公在五里”的说法,它有着深厚的汉代文化历史底蕴。
2月27日,英国《金融时报》的一名记者来到刘邦村接受采访,却发现那里交通拥挤,许多工人正在修建围墙和修路。陪同采访的市委副书记张表示,古村落是农村振兴的试点。原村占地569亩,项目规划面积约345亩。建成后,可新增耕地约224亩,需要搬迁556户1668人。计划建设556套仿汉四合院、综合服务中心和幼儿园。项目总建筑面积约9.3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亿元。项目规划由十里场街、刘邦文化主题街、刘邦故居、瀚峰民俗、银杏谷和滨江休闲区组成。项目建成后,它将成为中国最大的模仿中国建筑的古村落。
中共党员、中国人民银行沛县支行行长胡对记者说,村只是沛县推进农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沛县支行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农村土地承包抵押贷款试点、金融精准扶贫等工作为切入点,努力引导辖区内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金融服务农村振兴战略工作。在财政的支持下,沛县的农村道路拓宽了,河流清理了,景点增加了,沛县变得美丽了。外出工作的农民愿意回家创业。目前,全县各地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近年来,沛县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质量为重点,着力实施新区开发、旧城改造和小城镇建设三驾马车,大力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承载能力,增强中心城市乃至全县城镇长远发展后劲。几年来,城镇化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建设取得丰硕成果。”胡还承认,城乡统筹发展得到积极推进,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县内棚户区和村庄的房屋破旧,农村面貌差,农民居住分散,公共服务不配套。沛县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省市委的部署要求,强化问题导向,狠抓薄弱环节,积极实施城乡安居工程,大力改善人民居住条件,不断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水平。
沛县地方财政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郝大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城乡安居工程的实施严格遵循贯彻国家政策、尊重群众意愿、充分考虑当地实际、坚持市场化运作、坚持综合整治、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则。以科学规划为基础,着眼于彻底解决采煤塌陷区人居环境问题,以全村搬迁为路径,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促进沛县采煤塌陷区居民生活和居住条件的不断改善。
为了让农民“搬、住、富”,沛县专门成立了沛县兴田农村土地整理有限公司..公司坚持不增加财政负担、不增加政府债务、不增加农民负担、自我控制的原则,通过市场化运作和企业化运作推进部分项目,积极融资多家金融机构,通过银行融资、基金建设、公司债券发行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确保推进县域城镇化。
据兴田农村土地整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海洋介绍,目前,该公司已扣下7家银行为农村振兴项目融资,并计划在2019年筹集50亿元,该计划已获批准13亿元。此外,与江苏省生态环境发展基金共同投资15亿元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基金,直接投资农村振兴与环境恢复项目、生态管理项目和环保产业项目。此外,年内计划为农业产业整合项目发行9亿元企业收益债券。筹资项目主要包括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收回和复垦项目、农村小城镇建设项目、农业产业开发区建设项目、农业观光旅游项目。
长期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沛县支行加强了与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加强了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信贷的政策引导,不断促进政府、银行和企业的共赢发展,保持了全县信贷持续快速增长,进一步提升了辖区内农村振兴的战略性金融服务水平。
为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中国人民银行沛县支行通过召开行长(经理)季度联席会议,开展“金融服务乡镇”等活动,适时调整支持重点,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引导全县金融业准确把握农业、农村、农民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深化改革创新为农业供给面结构改革提供最有力的金融支持,确保涉农贷款比重高于上年平均水平,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此外,通过现场调查,对辖区内企业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进行公示,加强再融资和再贴现工具的使用。2018年,沛县农村商业银行共再贷款2亿元用于支农,再贴现4900万元。
在当地群众“窗口”的引导下,辖区内金融机构通过“上门宣传、上门营销、上门业务”的积极服务,加深了与客户的感情,增加了粘性,养成了使用农村信贷产品的习惯,使广大农村客户能够真正认识金融机构。沛县农村商业银行在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清洁交通等绿色产业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产业、产品和生产经营周期的特点,推广开发了支持绿色贷款品种的“绿色能源贷款”。汉源村镇银行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农业产业链的支持力度,实现“大贷小补”,创新整合性强的信贷产品,提升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能力。沛县汉源村镇银行信贷人员在安国镇杜庄村调查时发现,该村是种植木耳的聚集地,有30多户农户种植木耳,但资金不足,从未扩大经营规模。了解情况后,银行立即联系该村进行走访和深入调查。在可控风险下,向20多个家庭发放了150多万元贷款,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2015年7月,农业发展银行江苏省分行与沛县县委、县政府合作,通过“政府主导、公司运作、集中流转、配套服务”的方式,构建了银行支持政府、政府支持大型粮食种植户的政策性金融渠道,沛县汉润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有限公司联合推出“润农金”金融服务产品,农业发展银行贷款由汉润公司统一发放。 为当地农村土地集中流转、新型商业实体适度规模经营、现代农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融资中介服务。 ,有效解决新的商业实体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加快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最终实现农民、商业实体和政府“三个满意”的目标。自2015年向汉润公司发放第一笔贷款以来,农业发展银行共发放了3.8亿元贷款。2015年,“沛县模式”荣获江苏省“农村综合改革优秀奖”和江苏省银行业“创新服务奖”。
为有效解决新型农村商业实体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中国人民银行沛县支行建立了江苏省首个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沛县农村信贷融资服务平台,重点推进农村资源与金融资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信息共享和有效对接,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商业实体。经过近两年的不断完善,“沛县金融服务网”已经基本实现了网上贷款申请、网上审批和融资对接结果汇总等业务功能。截至2018年12月底,共收集了741个家庭农场、639个农民合作社、16个龙头企业和306个中小企业的基本信息,对接成果近2亿元。
精确扶贫
为贫困农民开辟渠道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沛县支行利用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快速蓬勃发展的契机,对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与精准扶贫相结合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精准扶贫”的拓展模式,为沛县贫困农户开辟了一条渠道。
“综合金融服务站+三农信贷”模式是探索建立“收、查、贷”一条龙的农村信贷模式。服务站用于实现信贷供应与农业、农村和农民需求之间的有效联系。农村综合金融服务站平台借助与农民密切相关的农村综合金融服务站,在获得农民授权的前提下,收集农民基本信息、非银行信贷信息和日常交易信息,进一步完善农民信用档案,为金融机构小额信贷提供信息支持。金融机构根据农户融资需求,查询农户信用记录,全面掌握农户信用信息。在贷款审批时,他们将服务站收集的农户信用信息作为重要参考,发放成功后在服务站进行公示,使得整个贷款过程透明高效,为农户小额贷款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有效降低了贷款风险。农民获得的信贷资金可用于高效农业种植、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居民住宿、农家乐等商业活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在金融支农扶贫中发挥重要作用。
建立“综合金融服务站+电子商务”模式,是为了拓宽农产品购销的新渠道。一方面,通过将电子商务和物流功能整合到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为村民提供网上销售、网上购物、各种税费缴纳、车(机)票预订等“一站式”服务。有效解决了农村地区信息闭塞、商品短缺、物流滞后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平台的网络宣传和推广作用,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强农产品品牌意识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网络平台,沛县大量特色农产品被推向市场,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了扶贫工作的精准性。
“综合金融服务站+知识宣传”的模式是为农民学习提供新思路。一方面,它以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为基础,可以有效提高农村地区的知识文化水平,了解国家政策,帮助分析国内外市场形势。另一方面,要搭建金融知识宣传平台,引导农村居民提高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认识;针对银行卡盗窃、电信诈骗、非法集资等多种案件推出金融安全提示,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同时,借鉴其他贫困地区的脱贫经验,拓宽扶贫思路,引导农民生产生活,不时对现场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定期收集农民想知道、想学的问题,为农民排忧解难,思考农民的想法,充分发挥农村服务站“惠民利民”的作用,有效帮助农村准确脱贫。
据统计,截至2018年12月底,沛县共有扶贫小额信贷8191笔,金额1.95亿元;自2015年以来,共发放扶贫小额信贷50997户,金额7.61亿元;截至2018年12月底,逾期扶贫小额贷款户2户,金额3.93万元,逾期率仅为0.02%;扶贫贷款余额全市第一,全省第二。
标题:沛县乡村变美了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5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