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92字,读完约3分钟
推动存贷款基准利率和货币市场利率逐步统一
——今年利率“双轨一轨”值得关注
推进利率“两轨一轨”意味着推进存贷款基准利率和货币市场利率的逐步统一。这将是下一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关系到完善与市场相适应的利率形成和调控机制,也关系到央行调控市场利率的有效性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有望在2019年实现更大突破。最近在201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两轨一轨”,完善市场化的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
推进利率“两轨一轨”意味着推进存贷款基准利率和货币市场利率的逐步统一。目前,中国仍然存在利率“双轨制”:存贷款仍有基准利率,而货币市场利率完全由市场决定。
自1996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以来,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进行了20多年。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深入推进。早在2013年7月和2015年10月,央行先后放开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利率管制基本放开。
尽管利率控制在2015年已完全放开,但存贷款利率尚未自由浮动。目前,存贷款利率受2013年建立的全国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的约束,以行业自律的形式浮动在规定的上限以下。因此,中国的利率制度呈现出明显的“双轨制”特征,即尚未完全市场化的政策利率和已经完全市场化的货币市场利率并存。
“设定利率波动上限的初衷是为了维护金融市场和银行业务的安全,但继续实施‘双轨制度’和限制利率波动幅度将阻碍市场资金的来源和自由流动。”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明明表示,推进利率“双轨一轨”是下一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关系到适应市场的利率形成和监管机制的完善,关系到央行调控市场利率的有效性。
中国央行行长易纲早些时候表示,中国仍存在“双轨制”的利率。“我们的最佳策略是逐步统一这两条轨道的利率,这就是我们将要进行的市场改革”。
业内许多专家认为,“两轨合一”,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关键在于形成市场高度认可的央行基准利率。目前,市场对各种重要利率的变化很敏感。公开市场操作(omo)、中期贷款工具(mlf)和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的意外变化将导致市场对央行货币政策的过度解读。因此,央行需要进一步培育市场基准利率,以充分发挥利率走廊的预期导向作用,降低公开市场操作的频率,为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最终完成提供帮助。
"利率市场化的核心在于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显然,“放宽存款基准利率上限+适当降低市场利率”可能是利率市场化所采用的组合。“双轨制”下存贷款利率与货币市场利率的巨大差距,意味着银行体系与非银行市场的融资成本差距过大。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将进一步缩小存贷款与货币市场的利率差距,使银行表内外业务的利率趋同,从而有效引导居民储蓄流向资本市场,缓解企业融资成本。这就要求赋予银行更大的定价自主权,并引入打破资产管理产品刚性赎回等措施,使理财产品收益率回归真实风险水平,使金融市场竞争更加公平有序。随着2018年《资产管理新规定》的正式出台,具有严格赎回条件的资产管理产品逐渐退出市场,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创造了条件。
可以预见,利率市场化将打破银行长期以来的利率保护,银行盈利能力分化可能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同时,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完成,存贷款利差开始稳步上升,这可能与利率市场化前的利差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这也有利于提高竞争性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记者李)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刘洋
标题:利率“两轨并一轨”今年有看点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4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