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40字,读完约6分钟
自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5年的国情咨文中提出“精确医学计划”以来,精确医学的概念迅速风靡全球。各种资本蜂拥而至,2016年和2017年,对精确医学概念的投资和猜测达到高潮。
与前两年的喧嚣相比,2018年精密医疗的概念显得相对平静。据基因汇不完全统计,2018年1月至11月,中国基因产业共有59家企业完成融资,总规模约为53.6亿元。与2017年相比,融资的金额和数量都有所下降。
“在过去的两年里,大量的资金流入,促进了行业的快速发展,并将许多企业的估值推高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在估值不便宜的情况下,投资者的选择当然会趋于理性和谨慎。”深圳的一位投资银行家告诉《时代周刊》记者,基因检测、抗体药物、免疫疗法等子行业仍是投资热点。
政策加速发展
2015年被认为是“精确医学的第一年”。同年1月,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首次提出“精确医疗计划”,随后白宫公布了精确医疗计划的相关细节。
很快,中国在国家战略层面也紧随其后。2015年3月,科技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召开了精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计划到2030年在精密医学领域投资600亿元。高通量测序也被批准用于生殖健康的临床应用领域,如npit和pdg。
自2016年以来,精密医学进入了大力引进政策、加快发展的阶段。2016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了“十三五”规划纲要,涉及100个重大项目,选择了“加快基因组学等生物技术的大规模应用”。
2016年,第一部国家精密医学指南问世。3月8日,科技部发布《关于发布2016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密医学研究》等重点项目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将精密医学列为重点项目。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该指南的出版,中国的精密医学在应用方向、技术发展和商业规模方面都有了一幅可循的地图。
2016年10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了《关于规范有序开展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产前检查和诊断的通知》,放宽了对产前筛查和诊断机构的要求,取消了原先对临床试验的限制,原则上允许所有具备产前检查资质的医院和医疗机构开展无创dna产前检查和诊断。
放松管制后,无创性产前基因检测蓬勃发展。目前,该项目已成为华大基因、贝里基因等基因检测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
2017年4月,科技部再次启动“十三五”生物技术创新专项规划,基因测序、免疫治疗、生物大数据等精准医学子领域逐一命名。
同年6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等6部委发布了《十三五卫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要求建立多层次精密医学知识库系统和国家生物医学大数据共享平台,重点关注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组学研究和大数据融合分析技术等精密医疗核心关键技术。 以及开发一些精确的解决方案和支持技术,例如重大疾病的早期审查、分子分型、个体化靶向药物治疗、靶向手术、疗效预测和监测。
除了在国家战略层面给予鼓励和支持外,监管政策也得到迅速跟进。2017年底,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了《传染病相关个体化医学分子检测技术指南》和《个体化医学检测微阵列基因芯片技术规范》,为精准医疗活动提供了规范性指导。
“中国是除美国之外精密医学发展最快的地区,在基因检测和细胞免疫治疗领域也不落后于欧洲和美国。”上述投资银行家向《泰晤士报》记者指出,中国的患病人群基数远远大于欧美国家,有了这一优势,在未来的临床应用中很可能会落在后面。
资本大量涌入
自2015年以来,精密医学已成为各国首都眼中的“热饼”,“下一个万亿美元市场”已成为该领域的标签之一。随着对资本的追求,整个精密医疗行业的估值已经上升,一些分析师甚至认为出现了泡沫。
“存在估值泡沫,表明资本对这一领域持乐观态度,前景广阔。”上述投资银行家向《泰晤士报》记者指出,与前两年的繁荣状态不同,现在资本正在追逐基因产业的龙头企业或子行业的龙头企业。“将来,追逐龙头企业的效果会越来越明显。这是适者生存的过程,也是行业重组的过程。”
根据2018年1月至11月的投融资轮数据,A轮融资完成最多,C轮融资占近一半。其中,姚明电码获得了淡马锡、云峰基因、红杉资本等机构2亿美元的投资;潘出生基因和鳌拜斋藤在这一年里也获得了超过4亿元的C系列投资。
在精密医疗行业快速发展的背后,一些相对成熟的细分市场已经开始出现同质化竞争。
以诊断基因测序行业为例。据相关机构统计,目前国内已有200多家公司进入基因测序领域。仅在2017年,就有7家公司登陆a股市场,其中包括华大基因、贝瑞基因、艾迪生物等企业。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目前国内基因测序公司大多分布在技术壁垒相对较低的中下游测序服务领域。在消费者级基因检测服务领域,低价竞争甚至已经开始。两大龙头企业华大基因和百瑞基因的股价与二级市场的激烈竞争不无关系。
“对于基因测序等相对成熟的子领域,投资机构将更多地从技术创新能力、服务个性化、用户粘性和市场替代性等方面进行评估。”上述投资银行家告诉《时代周刊》记者。
在治疗方面,肿瘤免疫也是近年来中国制药企业的研究热点之一。
2018年12月17日,君实生物科学公司的pd-1 trepril单克隆抗体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成为国内首个获得批准的pd-1单克隆抗体。仅仅10天后,信达Bio-pd-1单克隆抗体也获得了新药证书。不久前,百时美施贵宝的“O药”和默克的“K药”在中国上市。
在业内许多人的眼中,肿瘤免疫在未来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但可以预见,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在最终的市场份额竞争中,除了上市时间,肿瘤产品线和销售能力的结合将是竞争的资本。
标题:政策加码资本热捧 精准医疗阔步向前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4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