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931字,读完约10分钟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要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不仅要扩大开放的范围、领域和层次,还要创新方式、优化布局、提高质量。我认为,学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精神,不仅是当前中国各行各业的中心任务,而且对在非洲投资的私营企业的领导人来说也很重要。
中非友谊是中非经贸蓬勃发展的基石。进入新世纪以来,中非关系从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经贸合作全面展开。中国已经连续八年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然而,在现任实习主席提出的“十大合作计划”即将结束、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将于今年重新召开之际,作为承接“一带一路”国际产能的重要场所,民营企业在非洲的投资正肩负着新的使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在投资理念、投资规模、投资路径等方面进行升级。
在投资理念上,我们应该注重长远利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树立跨国公司的形象。
2017年7月,麦肯锡公司发布了《舞龙舞狮》报告,该报告是在非洲和大中华区共同研究完成的。根据这份报告,中国参与非洲经济活动的程度比以前的研究结果更深。据抽样调查,目前在华投资非洲的企业有1万多家,其中90%是规模不同、业务多元化的民营企业,大多数民营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利润可观。据说在被调查的1000家企业中,1/3的企业利润率超过20%;就投资回报周期而言,近四分之一的人表示,初始投资可以在一年甚至更短时间内收回。近1万家私营企业中约有1/3从事制造业,占非洲制造业市场份额的20%,这意味着每10种产品中有2种是中国制造的。
同年10月,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公报称,当年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为24亿美元,同比下降19.4%,占当年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1.2%(1961.5亿美元)。对非洲的投资主要流向南非、加纳、埃塞俄比亚、赞比亚和其他国家。截至2016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为398.8亿美元,占比2.9%(合计13,573.9亿美元)。目前,非洲共有投资企业3254家,占8.8%(共37164家)。
通过仔细阅读和分析以上两份报告,我们可以看到我在非洲投资的基本情况处于萌芽阶段。正如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的高级研究员大卫·多拉尔在《中国为什么投资非洲?从企业层面来看,“中国在非洲的直接投资既大又小”。与其他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的投资仅占非洲直接投资总额的3%。同时,这也反映了中国民营企业在非投资方面的不足:一是中国标签太明显。虽然国产化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然不够,整合的难度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一个主要弱点;第二,一些民营企业投资者追求短期投资(当他们看到它的时候)和断档投资(一锤子买卖),随时撤退的想法仍然根深蒂固;第三,在一些国家,少数民族同胞通过相互残杀来展示自己,他们“窝里打架”,甚至无视国家荣誉的形象,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第四,缺乏大局意识、互利共赢的合作,违背了习主席“一带一路”倡议中“人心相连”的理念。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不仅是担心投资国的现状,还考虑到对市场缺乏信心。我认为主观原因不应该被忽视。因此,调整投资理念,逐步实施本土化战略,树立跨国公司的可持续形象,增强“沟通人心”的初衷就显得尤为迫切。
本土化不仅是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国际化的重要标准,也是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在东道国扎根的重要因素,也是判断一个企业对当地贡献的重要因素。今后,我在投资非洲民营企业时,将逐步在劳动就业、物资采购、公共关系、情报和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实施本土化。所有的商业活动都聚焦于投资国的消费者,而不是自我偏好和习惯。企业规范也应该随着投资国的变化而变化,真正融入当地的社会文化,真正为东道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增加就业机会等做出更多的贡献,向人们展示跨国公司的良好形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合作共赢。
就投资规模而言,长江推波助澜,利用先进的剩余产能、管理经验和技术展示中国的制造业优势。
首先,投资者应该在以后实现大规模投资,旧模式不能照搬。如今,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成千上万的军队穿梭于中国和非洲之间,通过商品交易和投资小作坊是不可能致富的。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今天的非洲经济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根据世界经济组织的统计,2014年,非洲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4个国家超过10,000美元,在9个国家超过5,000美元,在33个国家超过1,000美元(相当于中国1995年至2000年的水平)。面对巨大的消费能力,小企业小贩和家庭作坊已经与大趋势背道而驰。因此,对非洲市场感兴趣的私营企业投资者必须有正确的判断。
第二,民营企业投资存量应该升级。据《舞龙舞狮》估计,2015年,非中资制造企业年产值达到5000亿美元,占非洲制造业国内生产总值的12%。他们认为,这一惊人的比例表明,中国大陆的制造业正在逐渐向非洲转移,因为中国制造企业的管理者逐渐发现,在非洲制造成品的利润更高。事实上,今天的私营企业已经开始在非洲大规模投资,例如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区和尼日利亚莱吉工业园区的新生私营企业,它们已经成为私营企业进入非洲的基准和示范。为此,早期进入非洲的私营企业领导人应该有危机感和创新的勇气。
第三,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率是并行的。中非双边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和中国对外投资机制的完善,为我国民营企业进入非洲创造了良好的国内环境。但是,非洲大陆的整体经营环境仍然是世界上最困难的地区,充满荆棘和陷阱,民营企业进入非洲的道路也不是罗马大道,因此优化结构、并行提高效率非常重要。首先,在非洲做生意之前,我们应该进行认真的尽职调查,进行全面的项目可行性分析。其次,我们应该实行渐进式和滚动式发展,我们不应该照搬国内模式,因为非洲大陆市场在54个国家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并且是严重分散的,所以我们应该因地制宜。第三,对市场进行定量分析,定制产能规模,统筹规划本地市场消费、周边市场辐射和国际贸易的产能,不能增加产能,反而会降低效益。第四,合理利用区域经济组织的贸易政策,投资新能源产品、轻工、建材等民生领域,可以充分展示中国的智力优势。
在投资的道路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群海”、“借船出海”,充分利用中国工业园区的捷径。
由于工作关系,笔者经历了海外经贸合作园区(也称工业园区)在中国的萌芽、诞生和早期发展。十多年来,园区实践证明,合作区充分发挥了设计预期的双重作用:在帮助东道国增加就业、增加税收、扩大出口创汇、提升技术水平、带动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促进剩余生产能力转移、规避贸易壁垒、减少摩擦、发挥产业集群优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据抽样调查,非洲已建成、正在建设或计划建设的工业园区近100个,其中30多个已经开工,近400家企业入园,累计投资近50亿美元,总产值约130亿美元,初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我相信,这些工业园区将是未来一段时期非洲工业化和中非能力合作的重要载体,符合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精神和非洲“2063议程”战略目标,符合中非双方利益;同时,这也是现阶段中国民营企业进入非洲的一种便捷方式,可以有选择地使用。
一方面,工业前景相对明朗。中国每个工业园区的建立都体现了创始者的心血,是他们多年来对东道国市场深入研究和反复论证的智慧结晶,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者提供了借鉴。另一方面,投资条件相对有利。商务谈判也是一门游戏艺术。由于园区的建设是非洲国家工业化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且园区的规模比单一投资更丰富,产业链更长,带来了更可预测的就业和税收等效益,有利于业主赢得更好、更优惠的投资政策。三是工业配套设施相对齐全。由于大多数非洲国家工业化水平较低,市场产业细分极不发达,大多数工业园区依靠自身的配套设施,因此工业园区的产业集聚有利于控制进入园区的企业成本和提高效率。第四,投资过程和关系协调相对简单。就大多数民营企业人才而言,拥有熟悉国际市场和国际投资经验的专业人才是不现实的。即使他们有这种能力,与投资国的许多国家机构打交道也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通过利用工业园区,可以省略许多工序,提高效率。第五,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据目前统计,30多个工业园区已完成总体规划和一期基础设施建设,具备企业入园的硬件条件。同时,他们还建立了机构,为企业进入园区提供“一站式”服务。第六,经贸合作争端、领事保护等问题有利于相对集中的解决。目前,中国已与34个非洲国家签署了双边投资保护协议,与11个非洲国家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议,并与大多数国家建立了磋商机制。这些措施不仅有利于处理双边投资问题,也有利于特殊时期的领事保护。此外,私营企业在中国工业园区落户时,可以享受相应的安全服务和配套的中国生活设施。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五次提到“一带一路”,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高度重视。非洲大陆是“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主战场,未来将有更多的国家融入其中,开启中非经贸合作的新篇章。
因此,私营企业的领导人必须对此有清楚的认识,并进一步增强他们在非洲投资的信心和决心。存量私营企业的先行者应提前规划,考虑提升早期投资,如车间式小规模和低端技术投资,以满足新时代非洲发展的需要;增量参与者应该基于新的起点和新的标准。他们不应该照搬或学习先驱者近乎“赤手空拳的空拳”的创业之路。他们应该有一个坚实的开端,并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他们的投资不仅要满足非洲的发展需要,还要基本代表中国的工业水平。总之,只要我们私营企业投资者对非洲市场有足够的了解和理解,并与时俱进,我们相信,在这个充满商机的广阔世界里,非洲将会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作者是中非工商联合会副秘书长)
标题:民企对非投资需提档升级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29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