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13字,读完约4分钟
■我们的记者唐平■杨海燕陈正
3月,四川绵阳市涪城区春意盎然,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蓬勃发展。新剧《梨花节》、玉帝《油菜花节》、清漪《樱花节》、龙门《牛王俱乐部》、关帝《牡丹节》等。,一个接一个被打开,游客们纷纷涌来。村庄和城镇着火了,“朋友圈”正在爆炸。
工业是“成形的”和强大的
"养蚕年收入约为30万元."在杨家镇五个村的一片桑园里,一位名叫田华的村民嫁接了桑枝,数着自己家种桑养蚕的收入。
2015年下半年,外国人田华来到杨家镇承包了近50亩桑园,并开始大规模种植桑树和养蚕。“我们不想每年都卖茧,公司会主动收货,而且收入比每年都高,所以不用担心销售和价格。”
像天华这样通过养蚕致富的例子在涪城比比皆是。杨家镇柏林湾村彩虹现代蚕业体验园的主人崔就是其中之一。“我是蚕归户。我从彩虹公司承包了60多英亩的桑林。我常年养蚕、种菌、卖桑果,总收入四十多万元。”崔对说道。
近年来,涪城区从农业供给方面进行了结构性改革,大力扶持重点龙头企业,推动蚕桑特色产业升级,使其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去年,该区“三新三改”提升了传统蚕桑产业发展模式,被评为“2017年四川省农业供给面结构改革十大案例”。
涪城不仅蚕桑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青椒、芦笋、葡萄等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去年,金凤镇大石桥村按照“合作社+基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的发展模式建立了辣椒基地。“全村已经种了800多亩辣椒,明年会有收成。预计2020年将达到富裕期。到那时,年收入将达到几十万元。”站在金凤镇村委会后山的辣椒地里,村党委书记李晓萍满怀期待。
为了使农业真正成为有前途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到目前为止,该地区已先后探索和扩大了“休闲农业、优质蔬菜、花卉水果、生态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和“蚕茧、青椒、芦笋、青葡萄、生态鱼”五大主导产品。
文化“充满灵魂”,丰富大脑
“卧虎藏龙”、“弃官寻母”、“哭笋”……今年涪城区新造镇第二届梨花节,秋家庙村一条挂有中国传统“24孝”故事标志的长廊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这条呼吁人们孝顺老人的走廊,被新造当地人称为“问孝走廊”。
农村是有文化的和受欢迎的。许多行政村在努力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同时,注重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邱家庙村有着悠久的以孝为乡村文化的历史。距“问孝廊”数百米处,有一条古老的金牛驿道,表明孝道双牌楼已在此屹立百年,是著名的省级“文化安全”。以此为载体,村落在新的时代推动了古代文化与乡村文化的有机结合。在引导村民发展特色产业、争取财富的同时,村里也不忘用特色文化来振兴“头”和“魂”。罗汉寺村在推进“产业繁荣、家庭富裕”的同时,努力建设“和谐人、美丽村”的新农村常态。多年来开展的“最美的家庭”和“好妻子”评选活动极大地改善了社会氛围和家庭关系。位于涪城区龙门镇小桥村的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展厅,作为“三个基地、一个窗口”的宣传教育阵地,自开业以来已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
乡村文化是“静态”和“动态”的,一个好的文化也可以“动”,无论是“去”还是“邀请”,潜移默化的感受和吸收同样重要。“上次村组织出去参观考察,它真的开了眼界。在一些地方,普通人已经养成了从生活、旅游到生产劳动的良好习惯,邻里关系也非常和谐。所有的讨论都是为了发展这个行业,很少有赌博这样的坏习惯。”大石桥村村民李叔叔感慨地说:“没有理由不学好东西。”
文化元素也贯穿于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乡村旅游节、龙门“牛王俱乐部”、元宵国际“香草节”、海兹元宵绵阳“七夕”婚俗文化旅游节及婚庆博览会、万和葡萄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每年一个接一个地进行,逐渐形成了一个主题、四季分明的特色。
标题:绵阳涪城:农旅融合风生水起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26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