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820字,读完约10分钟
牢牢把握风险的底线
——代表委员们,如何做好重大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工作
3月4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房地产业的风险是防范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经济日报记者高照片
做好重大风险防控工作,重点防控金融风险,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改革主线,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金融与房地产、金融体系良性循环,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工作,坚决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强化薄弱环节监管体系。深化税制改革,完善地方税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完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监管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保持无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姜洋:渗透监管是必要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姜洋说,资本市场监管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渗透监管,这是中国资本市场向世界贡献的“中国智慧”,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之一。
姜洋专员介绍说,所谓的渗透监管首先意味着账户代码可以被看穿。中国市场的深度监管是基于中国的国情和市场条件。由于零售股东众多,市场体系仍处于良好状态,对个人客户资金和交易操作的监督和控制可以阻止他们随意操纵市场。为了保护投资者,我们必须“看透”市场。要真正看透,我们必须看清每个交易者的行为。渗透监管要求在交易所层面渗透证券公司,以便看到证券公司背后的客户。这个系统可以使交易所有一个强大的监控网络,这可以阻止那些企图操纵市场,从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姜洋委员表示,在沪港通和深港通运行期间,香港市场也认为有必要进行深度监管。目前,香港证券交易所已与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达成协议,预计今年将引入深度监管。
姜洋专员还表示,为确保客户存款安全,还实施了另一项渗透监管的创新——期货保证金安全存管监控系统,即以中国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为基础,以期货公司、期货交易所和存管银行三方数据核查为核心的信息监控系统。“这是中国资本市场建设者、企业家和改革者的共同智慧,也是中国的经验和智慧。”专员姜洋说。(记者周琳)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行长王玉玲: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王玉玲认为,总体而言,中国金融风险是可控的,但目前和未来,中国金融业仍处于高风险时期。她指出,当前金融风险是实体经济结构失衡、反周期监管能力不足、金融企业治理和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不足、监管体系和机制缺陷的反映。
王玉玲代表指出,科学防控金融风险应遵循四个原则:回归原点、优化结构、强化监管和市场导向。目前尤其应以“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监管协调与合作”为出发点。中央金融监管协调合作部要完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强化中国人民银行的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切实履行部门监管职责;协调系统性风险防控和重要金融机构监管,明确监管主体,落实综合经营、跨市场、跨区域金融产品的金融控股公司监管责任。协调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监管,协调金融业综合统计,全面建立职能监管和行为监管框架,加强综合监管;协调政策力度和节奏,防止叠加共振;对于中央与地方财政管理中的协调与配合,中央财政监督部门应进行统一监督和指导,有效监督地方财政监督,并纠正责任追究;与此同时,监管的权力和责任应该是协调和合作,并应建立一个负责任的业务监督和监督问责制度,重点是中央财政政策的传播和执行,金融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的制定,金融风险的监测和处置,打击非法金融行为。(记者陈)
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范晓云:强化信贷政策导向
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范晓云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根据现行法律,货币政策并没有明确的防范金融风险的功能,具体操作往往把平抑经济周期波动作为重要目标。因此,货币政策的周期性变化与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之间可能存在矛盾。如果金融系统性风险发生在紧缩的货币政策周期中,央行需要权衡流动性损失和市场信贷枯竭。由于系统性风险在短期内危害性更大,在综合考虑社会利益的基础上,货币政策应遵循预防和救助系统性风险为主的原则,开展金融体系、信用体系和流动性的恢复工作,这与促进经济增长、维护货币稳定的法定目标在逻辑上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总之,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过程中,货币政策应该是相机决定的。
范晓云委员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势头的关键时期。货币政策需要更好地平衡稳定增长、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去杠杆化和防范风险之间的关系。围绕全面提升实体经济金融服务效率和水平,继续优化投资结构和流动性结构,强化信贷政策导向作用,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创业创新和培育新动能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促进融资便利化,降低实体经济成本。(记者周琳)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副院长张:严格防范地方隐性债务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系副主任张在接受《经济日报》采访时表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地方经济发展主要采取投资拉动模式,这种模式更容易取得政治成果,但资金来源也很多。例如,在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幌子下,许多地方政府从事“名股隐性债务”,这最终可能形成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隐性债务”应该是预防的重点。
目前,地方债务问题已经成为引发金融风险的潜在因素之一。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社会尤其需要可持续发展。张委员表示,严格控制地方债务增长,有助于防范金融风险,推动政府推进可持续发展项目,实现从高速度到高质量的转变。
地方政府需要在建设上花很多钱,造福民生。钱从哪里来?据张委员介绍,根据2014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意见》,经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可以适度举借债务,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可以代为举借债务。明确划清政府与企业的界限,政府债务只能通过政府及其部门借入,不能通过企事业单位借入。张专员表示,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正式渠道发行地方债券。当然,发行债券有很多要求,这就要求政府提高履行职责的能力,获得公众的信任,获得金融机构的认可。(记者刘伟)
全国政协委员、雪松控股董事长张进: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雪松控股董事长张进表示,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强以新技术、新形式、新产品为特征的“三新”经济与资本市场的深度融合,在降低企业对借贷杠杆依赖的同时加强监管和防范,是降低杠杆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的比重已达到80%以上,而股票、债券和商品期货等直接融资的比重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还低于俄罗斯、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同时,在新科技革命的背景下,数字化、智能化和定制化使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资本市场是“三新”经济融资的重要渠道。
“三新”经济高度依赖资本,有必要通过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帮助企业获得R&D等相关资金。张进委员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大对“三新”经济与资本市场深度融合的支持力度,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的能力,有效降低杠杆。
前不久,上海证券交易所表示,2018年将在继续严格监管并购的基础上,重点支持新技术、新业态和新产品通过并购进入上市公司,但仍有许多“三新”市场主体没有把握住政策走向。张进委员建议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及时提供咨询指导,确保好政策落地生根开花。同时,应严格控制准入,确保高质量的“三新”市场参与者成为上市公司。(记者谷阳)
全国人大代表、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朱建迪:防范风险也需要专业服务
“中央提出打三大仗,明确提出要以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为重点,抗击和化解重大风险。”全国人大代表、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朱建迪对《经济日报》记者表示,作为一名注册会计师,他一直在考虑专业人士如何为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提供专业服务,为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做出贡献。
"我们必须独立、客观、公正地提供专业服务,遵守职业道德."朱建迪代表表示,注册会计师是资本市场的“守门人”。如何成为一个好的“看门人”?
首先,我们应该能够保证经济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及时发现风险,保证企业信息披露的客观性,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其次,要推进上市公司的规范运作。代表朱建迪介绍,上市公司治理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一些上市公司以业务转型为借口,通过私募股权基金、保险基金甚至非法资本渠道获取资金,对与其主营业务无关的企业进行跨境并购。这时,注册会计师和其他专业人员可以向管理层提出相关的管理建议。
第三,作为金融服务提供者,注册会计师应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项目来防范风险。“一般来说,金融风险是杠杆率上升、债务增加、银行不良资产增加等等。作为专业人士,我们应该首先提供降低杠杆率和化解债务风险的解决方案,然后参与处置不良资产,并提供化解风险的服务解决方案。”朱建迪副说:
朱建迪代表还建议,注册会计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在发现和化解财务风险的过程中做出应有的贡献。(记者严慧敏)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刘洋
标题:牢牢守住风险底线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26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