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37字,读完约8分钟
吉海初冬,广西泉州中学迎来了百年校庆。从1919年到2019年,泉州中学已经砸了100年的路,弦乐歌曲是无穷无尽的;经过100年的辛勤劳动,桃子和李子变得芳香四溢。这座百年名校坐落在八桂,像一棵参天大树,扎根于土壤,遥望湘江,巍然屹立在教育的巅峰,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奉献之歌。
纵观泉州中学的历史,普通人的眼睛是知识的殿堂和人才的摇篮。在学生心中,母校是根,是灵魂,是慈母,是好老师。她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个沉重的乡愁,一个永恒的精神家园,一个永恒的崇拜的纪念碑。无论天涯海角,无论贫富,甚至在来世和今生,对母校的记忆将永远是学生们的情歌和关怀。即使是当年的老同学也会立刻看着她,回到青春,表现出绿叶对根的无限热爱...
2019年10月3日,96级校友在泉州中学新校区召开座谈会,向母校捐赠价值8万元的图书。
“为什么我总是热泪盈眶,因为我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清华大学化学研究所从北京回到母校深深忏悔。
“我们在此提交论文,并向母校提交对‘崇高精神’所传递的人生的答案。”尽管腿部受伤,武汉水利研究所博士生导师蒋玉舟还是从武汉一路回到了母校。
“离开母校20年后,我还是一名少年。“全高精神”深入骨髓,融入血液。母校的爱永远藏在心里。今天,我们向母校献上一颗微薄的心。”桂林市人才办公室副主任汤唯说。
“那些进入现实的人想到他们的树,而那些喝他们的花的人珍惜他们的源泉”。许多校友无法放弃校园情结,在泉州中学百年校庆前夕回到母校,举行座谈会庆祝母校百年校庆,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母校的深厚感情。
“高泉是我们梦想起飞的地方。感谢我们的母校,感激的老师和感激的同学,我衷心祝愿高泉永远辉煌,明天更美好!”泉州县委常委、统战部长赵春燕致辞。
因为我的工作,我参观了各大学和学院的近100所中学。有许多人对他们的母校有着深厚的感情,但是像泉州中学这样的校友很少对他们的母校如此热情。为什么整个高度在学生心中留下如此深刻的人生轨迹?什么是“全高精神”和魅力?
“全高精神”主要体现为“弘扬传统”的传承精神、“尊德行善”的奉献精神、“敢为人先”的战斗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泉州中学校长邓斌回答道。
继承“发扬传统”的精神。历史是一本不朽的教科书,文化是传承历史的不竭血液,学校是文化和历史最有力的载体和传播者。据史书记载,自公元前221年起,秦始皇就一直驻扎在泉州零陵县。整个国家受到湘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和渗透,成为桂北最发达的地区。公元756年,唐朝建立了象山寺,这是一个佛教文化圣地,被称为“南楚第一禅林”。公元988年,刘凯被任命为泉州刺史,并建立了刘珊书院,即著名的岳麓书院、绥阳书院、松阳书院和白鹿洞书院。公元1226年,南宋皇帝宋理宗将其命名为“青香书院”,成为宋元明清时期广西文化教育的主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泉州涌现出了一大批人才。宋代泉州进士人数一度居桂林首位,元代泉州进士人数居广西首位。青香学院培养了147名学者、1570名陪审团成员和10名部长助理以上的高级官员。排名最高的是明代的探花舒弘治;官阶最高的,是明朝第一任宰相姜勉。1919年8月,我们从青香学院搬到了泉州中学(前身)。孙中山、梁漱溟等志士来到泉州中学讲学。200多名师生成为我军的英雄战士,其中江吉林等30多名烈士为新中国的诞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泉州县委书记林说:“泉州是湘江战役的主战场。我们将长征精神与传统历史文化深度融合,引导青年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承人和实践者,使革命事业世代相传。”如今,泉州中学以其优美的校园环境、高质量的教学质量和年复一年优异的高考成绩而闻名于世。
“尊德行善”的奉献精神。大学之道在于培养人才。泉州中学将“以德育人”的理念融入教学,加强师德建设,奉行“抱一颗心,不拿半根草”的理念,明确学生的价值取向,大力弘扬“尊德行善”的奉献精神。
“全州历来崇文重视教育和优秀人才。当你变得富有时,你不要忘记帮助学生,成功和服务之风是无穷无尽的。”泉州知县周正英说:“泉州中学新校区的建设已经收到了超过4700万元的捐款。最大的三笔捐款是:比奈辛捐赠1286万元用于建设泉州市高中图书馆,陈勇、朱小涛捐赠750万元用于建设第一教学楼,江捐赠580万元用于建设第三教学楼。”
让人们感到温暖的是,泉州有着浓厚的民间助学氛围,许多民间组织自发地筹集资金帮助学生。2000年,文超拿出10万元奖励清华和北大的优秀学生;2004年,蒋钦挥出了“谢其士奖学金”;2016年,姜学权等人筹集了200多万元设立了“香山学生”奖学金,奖励优秀师生...
泉州湘县热衷于捐资助学,这并非偶然,它与全州的传统教育密切相关泉州副县长姜雪娇说。
“敢为人先”的战斗精神。正是有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执着的追求,我们才敢于第一,勇敢地创造一流,一代又一代创造出一个又一个非凡的“各种高度的奇迹”。
“在过去的100年里,泉州中学已经录取了46000多名大学生,其中包括10000多名学生,92名学生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有3000多名来自各行各业的著名专家学者。这些都是对全体高层人士发扬“敢为人先”精神的奖励。”泉州市教育局长姜桂园介绍说。
清代的一位陪审员俞廷举说:“人文学科在整个国家的兴衰是由于读书的勤奋和懒惰,每晚一个村庄,易武的声音已经达到了丹,但下降到今天是一个很大的错误。”泉州几千年人文的繁荣与泉州人率直、倔强、勤劳、忠诚、敢为人先的性格密切相关。
“从‘致富奔小康,读书争光’的朴素愿望,到‘放眼世界,振兴中华’的理想追求,它反映了全体人民博大的胸怀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泉州中学副校长廖宏春说。
“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繁荣的不竭动力。只有创新者进步,但创新者强大,但创新者赢。泉州中学具有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40年来,始终站在国家教育改革的前沿,不断探索和研究课程设计、教学研究和教学实验,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泉州中学不断完善德、智、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突出个性,培养人才”是泉州市高中的教学特色。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青年科技创新竞赛和青年科普知识竞赛,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教师、图书和实验资源,着力探索培养高中拔尖创新人才的途径和方法,以“请进来,用好优质资源”、“走出去,触摸科技前沿”、“走进课堂,探索成长”等方式促进创新发展。教育由“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教育模式转变;从“继续教育”目标到“继续教育与职业指导相结合”目标;从“分层发展”到“分层与分类相结合”。
在谈到学校的荣誉时,泉州市中学党支部书记唐说:“近年来,泉州市中学继承了光荣传统,锐意改革创新,荣获“全国文明校园”、“全国青少年篮球教育特色学校”、“自治区文明单位”、“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广西绿色学校”、“清华大学优质生源中学”等20多项省级荣誉。
如何充分发挥学校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的作用?泉州中学校长邓斌坚定地回答:“教育的本质是个性教育。我们必须“不要忘记你的主动精神,牢记使命”,成为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坚定守望者和承担者,明确“谁来培养,如何培养,为谁培养”的目标。为实现中国梦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歌曲是明亮的,书是响亮的,湖南和贵州的学生建立了他们的梦想;最初的心不会改变桃子和李子,人才是国家的栋梁;立德·庶人的光谱在一百年里是辉煌的……”新发行的校歌《高祥学生之歌》优美动听。它在新校园里回荡了很久,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如春风和秋水。
走进充满阳光的泉州中学新校区,让人感受到一股清新的气息和智慧。绿叶默默地为这片土地的美丽聚集他们的光环,吐露他们的芬芳。在绿叶的支撑下,五颜六色的花朵鲜艳美丽,簇簇,散发着诱人的香味,显示出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百年风雨,岁月如歌。在新的征程中,全体高层人士将大力弘扬“全高精神”,彰显名牌学校的品牌魅力,在不断的奋斗中谱写新的篇章,努力交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彩答卷。(正文/唐宁元图/广西全州中学)
唐宁远,男,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广西书法家协会会员,泉州中学校友。
编辑:张洋
标题:唐宁远:魅力四射的世纪之歌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2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