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05字,读完约2分钟

制图:蔡华为

中新网2月6日电(记者赵北佳)近日,由国家气象中心等单位编制的《2017年国家生态气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在北京发布。在评估2017年天气气候和2000年以来气候变化对中国陆地植被生态质量影响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北京密云水库、雄安新区、额济纳绿洲、贵州石漠化等典型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和重点生态保护建设区的气象影响评估,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2017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发布 我国植被生态质量呈改善趋势

根据公告,2017年,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光、温、水条件匹配良好,降水量接近或高于当年同期。1998年后夏季降水量最高,气象条件总体上有利于植物生长。与正常年份相比,2017年全国植被生态质量在正常偏好水平中的比重达到83.0%,比2016年高1个百分点。十八大以来,中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和覆盖度平均比2000-2012年分别提高了36.9克碳/平方米和2.3%,人居“绿色”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17年,全国11个省的植被生态质量指数达到80.0以上,福建的植被生态质量居全国第一,广西第二。然而,2017年我国区域气象灾害影响依然严重,特别是内蒙古和东北西部的高温干旱影响了植被的正常生长和植被生态质量的偏离。

《2017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发布 我国植被生态质量呈改善趋势

从长期变化来看,2000年以来,全国平均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加,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生态工程建设和保护区生态恢复。全国90.7%的地区植被生态质量正在改善,植被固碳释氧能力明显增强;与2000年至2012年的平均水平相比,自第18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碳固存和氧释放的平均能力增加了9.1%。中国植被覆盖持续增加,气象条件的平均贡献率达到84.0%以上,贵州和广西达到92.0%以上。从2000年到2017年,我国31个省份的植被生态质量呈现出改善趋势,其中山西、陕西、重庆、安徽和广西在改善植被生态质量方面名列前五,山西在改善植被生态质量方面最快。

《2017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发布 我国植被生态质量呈改善趋势

重点生态建设和保护区气象监测结果显示,2000-2017年,三江源地区、北京密云水库、熊安新区、呼伦湖地区、额济纳绿洲、贵州和广西石漠化地区、柴达木盆地和扎龙湿地等生态质量改善趋势明显,生态保护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人民日报》(2018年2月7日,第14版)

标题:《2017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发布 我国植被生态质量呈改善趋势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25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