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55字,读完约5分钟
我们的见习记者左
日前,央行发布了《关于做好2019 -2020年金融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如何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切实做好今明两年金融精准扶贫提出了具体要求。
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业内相关专家表示,《意见》特别强调要“进一步增强金融体系的包容性,优化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这值得相关银行业机构的关注和重视。
突出包容性
着力优化贫困地区的金融生态
早在2018年9月,中国银监会就发布了《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第一份报告提出完善普惠金融信用信息系统,建立小微企业和农户多层次信用档案平台,扩大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机构覆盖面。
中央银行《关于优化贫困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贫困地区信用体系建设;继续提高贫困地区支付服务水平;加强金融知识宣传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对此,一些业内专家在采访中表示,贫困地区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极大地促进了农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增加信贷投入对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和渠道、实现真正的金融包容性具有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该意见还强调要“提高贫困地区的支付服务水平”,要求商业银行利用移动支付、互联网支付等新的电子支付方式,改善贫困地区的支付服务环境。
业界普遍认为,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理念和首选方式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崇阳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兼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数字普惠金融的优势在于利用数字技术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能性、可用性和可控性。
董希淼表示,目前,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和移动信号在农村的全面覆盖,是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前提条件。手机银行的发展不仅可以降低银行成本,还可以增加客户可持续金融服务的实现。
此外,数字技术可以实现信用数据共享,补充了中央银行的信用信息系统,弥补了许多人因缺乏信用数据而无法享受正规金融服务的不足。
在这方面,据记者了解,许多银行机构正在积极探索。例如,建行推出的“建行了解你”应用,利用互联网思维,有效推动了普惠金融业务的高速、优质、高效发展。
驾驶帮助
增加对财政资源的需求
《意见》还指出,要以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加大财力倾斜。努力满足深度贫困地区合理的金融需求,优先开展深度贫困地区金融配对援助行动,鼓励“推进东西部扶贫产业对接合作。”
中国保监会普惠金融司司长李俊峰在4月举行的中国普惠金融(浙江)峰会论坛上承认,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不平衡、不充分,金融资源分布不均。
要改变这种状况,不仅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倾斜,还需要银行的积极配合,在信贷资源、网点和服务终端布局、金融知识培训等方面优先考虑深度贫困地区的布局。
记者不久前在贵州采访时了解到,2016年,中国农业银行将黄平县列为贫困县,三年来,中国农业银行在基础设施建设、信贷产品开发和农村工业发展等方面为黄平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农行黄平县支行总行副行长王帆表示,农行在黄平县的信贷规模不受银行整体信贷规模的限制。
"换句话说,黄平县农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没有上限."王凡说道。
此外,中国农业银行还帮助黄平县与浙江省接轨,并在东部和西部实施工业扶贫和扶贫政策。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中国农业银行贵州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杨春雷表示,扶贫只有在行业扶贫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帮助和普遍利益
我们如何做到高效和可持续
政策指明了方向,但具体做法有待进一步探索。
对此,董希淼认为,近年来,随着普惠金融的深入,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用性和便利性都有所提高。未来,普惠金融的良性可持续发展需要各方努力和共同政策。
“普惠金融,特别是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必须首先坚持普惠金融的可持续性原则。此外,建设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和进一步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同样至关重要。同时,提高包容性金融客户的金融素养也不容忽视。”董喜淼说道。
关于贫困地区信用体系建设,杨春雷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杨春雷认为,创新农业金融产品、大力发展信贷业务、提高信贷比重是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在建立贫困户评级方面,可以通过不提高准入信用评级和不良贷款容忍度来控制。
“在信贷项目审批和信贷规模方面,可以对贫困地区给予适当的优惠待遇。在东西部扶贫方面,要明确贫困地区的特点和定位,根据贫困地区的需要,将相应的产业连接起来,使扶贫效果最大化。”杨春雷表达了他对帮助和倾斜资源的看法。
标题:推进普惠金融:助力金融精准脱贫提质增效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8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