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26字,读完约3分钟
准确识别人民群众的需求,及时把握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要求、新问题和新期望,是有效解决新时期主要矛盾的前提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指出,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改善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的人有不同的需求类型和层次。由于需要政策和有针对性的措施,准确地确定不同群体的生活需求将检验社会的治理水平。
去年,中山大学政务学院进行了一项关于“公益态度”的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即使在广东省,不同地区的福利需求也存在明显差异。6,500多人有效地回答了这份问卷,其中包括21个地级市18岁以上的居民,内容涉及对收入差距的态度、对贫困的态度、工作道德、幸福和社会关怀等。最终的分析结果可以说差异很大。
例如,在收入差距问题上,深圳的公众感知最强,而湛江和韶关的感知最弱。就原因而言,珠三角地区主要归因于个人能力,而粤东、粤西欠发达地区主要归因于教育不均衡。例如,从民生领域的支出需求来看,不同地区也存在显著差异:江门人对养老投资的需求最大,潮州人对低保的需求最大,广州人对医疗投资的需求最大,茂名人对住房保障投资的需求最大。这表明,在安排不同领域的民生支出时,要因地制宜,优先满足群众最需要的部分。
特别是,由于“二孩”政策的放开和人口老龄化趋势,许多地区对社会照顾的需求更加明显。具体来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个人往往同时承担各种责任和压力,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来自工作和家庭;同时,家庭结构也呈现出小型化和核心化发展的趋势,这使得传统的家庭护理模式不可持续。目前,“70后”和“80后”如果缺乏一定的社会支持,往往面临工作与家庭的失衡,需要相应的社会服务支持措施来弥补。
根据调查结果,只有准确地确定人民的需求,我们才能制定“精确”的政策。及时把握公众的新需求、新要求、新问题和新期望,是有效解决新时期重大社会矛盾的前提。不管具体的现实和个人的差异,"一刀切",追求统一,甚至把驴给马,将大大减少人们的利益感。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地方政府工作努力,但群众评价不高的症结所在。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从决策者的角度去思考群众的需求,而且要从群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事实上,在古今中外,人们对美好生活或幸福生活有着相对不同的看法。这方面的准确信息(300099,临床单位)不能通过一两次基层调查或主观感受和简单的生活经历获得,而是需要我们做广泛的调查,认真的分析和严谨的论证,最终得出科学系统的结论,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准确识别群众需求也要求我们建立科学的机制和良好的平台,引导群众合理评价政策效果。地方政府和部门不能决定他们做得好不好,也不能只决定他们做得好不好。他们还应该让不同群体的人参与评估,群众会打分,这最终会促使政策的不断修正,使执行更加准确和到位,并给人民更多的“割皮”感。
(作者是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
人民日报(2018年2月5日05版)
标题:精准识别群众需求(新论)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25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