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46字,读完约4分钟
5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发出了“礼包”,优惠税费,这一次受益的是养老、育儿、家政等社区家庭服务。专家指出,一方面,养老等家庭服务的社会需求大且明显扩大,另一方面,家庭服务企业投资周期长,利润回报低,供需难以匹配。这一次,通过明确减税等扶持政策,强调“量”和“质”的提高,有望缓解供给不足,促进家庭服务业健康发展。
增加供应,放宽准入
目前,随着我国老龄化的深入,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为2.49亿,占总人口的17.9%,其中新增老年人口2017年首次超过1000万,养老设施短缺已成为养老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如何解决供应短缺?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今后将增加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有效供给。其中,旧社区通过政府回购和租赁来弥补养老设施的债务;按照规定建设的养老设施移交给政府后,将无偿或低偿地用于社区养老服务。同时,放宽准入,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养老服务。鼓励发展全日制、日托、上门服务等综合功能的社区养老机构,并在租金、水电价格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依托“互联网+”,我们将在附近提供“零点”便捷的养老服务,并支持连锁、整合和品牌运营。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牛莉表示,当前中国社会的特点是“未富先老”。长期以来,中国传统家庭采用居家养老的方式,但社区养老的供给和质量严重不足。“此外,一些民营和私营企业受到行业准入的限制,自身管理不规范。当前的养老金行业迫切需要扩大供给。”牛莉说:“依托互联网+等新兴服务模式和信息消费,发展医疗保健产业,灵活应用,是当前老年保健产业发展的方向。”
牛莉认为,一方面,扩大供给可以解决当前供给不足的局面,另一方面,它也是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内需驱动力。“目前,有必要尽可能刺激服务需求,促进服务消费,这对供求双方都是好事。”牛莉说。
真钱,支持“质量改进”
“量”的供给是一方面,“质”的提高更为重要。目前,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家庭服务业无疑应该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体系。
国务院常务会议在推进家政服务业扩大和升级的政策基础上,决定大力培养家政人才:鼓励本科和高职院校开设家政专业,优先建设合格的家政实训基地。在中央预算内给予投资支持;开展“家政培训促进行动”,大规模培训家政服务人员,包括灵活就业服务人员。所需资金按规定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拨付。
更重要的是,加大对相关企业的支持。对于进入社区的国内企业来说,他们的租赁空间不受房屋性质的限制;对招用就业困难人员或缴纳社会保障金的大学毕业生给予社会保障补贴。鼓励商业银行探索向信用良好的境内企业提供无担保和无担保小额贷款。
“过去,中国的家政服务业缺乏规范,护理人员的水平不够专业。”牛莉说:“照顾老人不仅仅是扫地做饭,还应该有一个专业的服务体系。”增加这方面的支持可以使家政服务更加专业化和标准化。”牛莉认为,搞好人才培养,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将使社会向高质量养老的方向发展,政府的“真金白银”支持将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
促进升级的减税激励措施
更大的推动力是减税。
如何将社会资本引入家庭服务业?让当前的家庭服务企业轻装上阵?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表示,从今年6月1日起至2025年底,提供社区养老、儿童保育和家政相关服务的收入免征增值税,并降低至所得税应税收入的90%;为上述服务承担或提供房地产和土地的,免征契税、房产税、城市土地使用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房地产登记费等6项费用。同时,研究完善增值税抵扣政策,进一步支持生活服务业发展,扩大内资企业增值税免税范围。
牛莉表示,免征增值税大大减轻了相关养老服务机构的负担,所得税减免90%有效降低了服务企业的运营成本。“力度很大,不仅要减免所得税,还要考虑影响家庭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如土地使用和住房等,并给予支持。这将有助于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市场,整合社会资源。”牛莉还指出,养老、育儿、家政都属于服务消费,符合消费升级的方向。减税措施有利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服务。
“中国人口基数很大。随着老龄化的逐步改善,对服务的需求也将增加。”牛莉表示,未来会有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这一领域,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好。
标题:人民日报海外版:家庭服务业迎减税“礼包”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13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