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61字,读完约3分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深刻把握经济规律、准确判断形势变化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改革要在“巩固、提高、促进、顺利”八个字上下功夫。其中,针对当前市场痛点,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不仅是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改革的必然结果。
只有微观主体具有活力,经济发展才有动力。一年来,中央政府专门召开了一系列会议,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激发了各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做出了贡献。几天前发布的2018年中国经济成绩单可以证明改革的有效性。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100元主要收入成本为83.88元,比上年下降0.2元;全国企业和个人减负总规模达到1.3万亿元。但与此同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各市场主体的获利意识与改革初衷仍存在“温差”,部分企业对未来发展信心不足,导致观望现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进一步增强微观主体活力的相关安排,这是一个及时的回应,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本质属性是深化改革。增强微观主体的活力,必然要求继续深化“四梁八柱”改革,把相关改革推得越来越深。目前,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供给结构跟不上需求的变化,产能过剩和短缺并存只是一个表征。深层次原因在于市场机制发挥不足、全要素流动受阻、资源配置扭曲。因此,要增强微观主体的活力,必须首先解决建立公平、公开、公正和透明的市场规则的问题。
在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改革中,要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重要突破口,推进国有资本投资、经营性公司出资的国有企业和主营业务在竞争性领域的商业性国有企业,加快改革步伐;扩大重点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范围,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内涵,实现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优势互补。
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必须在市场准入、审批和经营等方面为它们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有利条件;有必要加大减税、减费和财政支持力度,使其能够轻装上阵,健康成长。归根结底,要深化改革,打破民营企业的“卷门”、“玻璃门”、“旋转门”,解决中小企业面前的“市场冰山”、“融资山”、“转型火山”,增强企业和企业家的发展决心、转型信心和耐心,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为增强微观主体的活力,应努力营造法制环境。这就要求进一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界限,提高“配送服务”改革的精细化和质量水平,大幅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加强事后监管。只要市场能够自我调整,就让市场调整吧。让企业做它能做的事情;要更多地运用市场导向和法律手段,赋予国有资产、外资和民间资本公平竞争的权利,重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总之,如何“提升”的方向是明确的,关键在于实施。只有落实好相关改革措施,不扭曲,才能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的现代市场体系,增强微观主体的活力,活出中国经济的游戏。(本报评论员)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张兴华
标题:深化改革“增活力”——贯彻落实“八字方针”系列谈之“增强”篇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13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