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95字,读完约2分钟
加快建设国际海洋城市,立足海洋优势和特点,坚持科技兴海、产业强海、生态保海,努力率先发展海洋经济,成为海洋强国和海洋强省建设的生力军青岛市市长孟凡利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这一蓝图。
青岛的海洋产业基础雄厚,不仅是吞吐量居全国前列的青岛港,而且海洋人才几乎占到全国的一半。近年来,船舶装备制造业异军突起,形成了一条1000亿元的产业链。特别是由青岛国家海洋科技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一大批科研机构组成的青岛蓝色硅谷,已成为世界级的海洋科技创新高地。
基于这些优势,青岛把建设科技创新高地作为建设国际海洋名城的重中之重。为此,青岛提出了具体目标:“加快中国船舶重工海洋装备研究所、国家海洋装备质量检验中心等项目建设,发挥海洋创新平台作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创新源泉;推进“健康海洋”等重大科研项目,突破海洋领域一批核心技术;建立国际海洋科技创新联盟;推进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支持青年大学加快发展与海洋有关的学科。”
据悉,青岛已确定加快推进100个重点海洋项目,努力不断提高海洋经济增加值的规模和比重。这些项目包括海洋牧场和渔港经济区等传统海洋产业、海洋工程设备和高科技船舶等海洋装备制造业以及海洋生物医药、海洋产品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同时,海水淡化、滨海旅游、海洋交通、海洋生态环境等行业也包括在内。
“建设一流海港”是青岛建设国际海洋名城的重要基础。1月21日,刚刚在a股上市的青岛港实现了“a股+h股”双轮驱动。“完成境内外双资本平台建设有利于青岛港基础设施升级。”青岛港董事长李奉利告诉记者:“青岛港不仅是一个企业,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公共服务平台。青岛港要在做好工作的同时,发挥好平台作用,通过航运、铁路和管道连接‘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把青岛打造成国际枢纽城市。”
据悉,青岛港正在将其传统业务升级为“端到端”客户服务,并将其服务延伸至整个产业链以应对竞争。“青岛港应继续利用更好的服务、更高的效率和更合理的价格,增强综合竞争力,争取更多的客户资源,开辟更多的航线,从而巩固青岛的枢纽地位,为城市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李奉利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刘成)
标题:青岛加快建设国际海洋名城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13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