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651字,读完约9分钟

报告要点

在2017年之前,中国的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分三个步骤进行:初步核算、初步核实和最终核实。每年年初,统计局发布上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初步核实在次年9月底前完成,最终核实在次年1月完成。

改革后,这三个步骤被调整为两个步骤: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调整有三个主要原因。首先,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所依据的基础统计数据不断丰富,核算方法逐步完善。其次,从实际工作来看,初步核实数与初步核算数相差不大。最后,由于初步核实和最终核实之间的时间间隔较短,国内生产总值数据的反复修订给用户带来不便。

换个角度看GDP 调减2017年核算数有玄机吗?

与初步测算相比,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现价总额下降了6367亿元,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是统计错误,但2017年是三大产业首次同时下降。2017年,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误差相对较小,而第一产业之间的差异较大,最终验证数与初始值相比超过5%。其次,中国政府开始跳出gdp数据的“陷阱”,并有可能积极降低水分数据。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开始下调。在高质量发展理念下,地方政府淡化gdp增长目标,更加注重经济结构优化。

换个角度看GDP 调减2017年核算数有玄机吗?

恢复当年的初步核算数字对gdp增长有什么影响?上周,国家统计局将2017年的初步核算值减少了6368亿元,昨天公布的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核算值同比下降了6.6%。如果计算减排前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初步核算值,预计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可达6.5%,与2018年的目标增长率相同。因此,可以认为统计局增加数据更多是基于统计方法本身,而不是制作高数据的动机。即使是回报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经济数据也不会影响我们对经济趋势的基本判断。

换个角度看GDP 调减2017年核算数有玄机吗?

2018年,年消费下降率高于2017年,国内需求自然恢复的动力不足,这需要区域、产业、产权和其他政策改革来提供动力。然而,需要观察政策调整的长期效果,在过渡期间经济总量下降是总的趋势。利率债券是一个相对明确的配置目标。我们认为,10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至3.0%是第一阶段的目标值,未来仍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

换个角度看GDP 调减2017年核算数有玄机吗?

文本

2019年1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最终核实公告。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最终得到验证: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现价总额为8207.54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少636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8%,与初步计算相比下降0.1个百分点。历史上的初始会计数字和最终会计数字有什么不同,对下一年的gdp增长率有什么影响?我们将在下面进行详细分析:

换个角度看GDP 调减2017年核算数有玄机吗?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过程是什么?

在2017年之前,由于所需基础数据的可用性、及时性和全面性,中国的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分三个步骤进行:初步核算、初步核实和最终核实。

每年年初,统计局都会发布上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由于我国季度gdp核算采用累计核算法,前四季度gdp的初步核算是年度gdp的初步核算。年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初步核实将于次年9月底前完成。由于去年底的数据还没有收集完整,估计是按照国际惯例进行的,可能会有一些偏差,需要后续数据进行修正和验证,包括国家统计局专业统计年报和一些行业的年度财务数据。年度国内生产总值的最终核实于次年1月完成。这是因为一些新的基础数据,如一些行业的年度财务数据和财务决算数据,都是在对年度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初步核实后获得的,因此有必要对初步核实数据进行进一步调整。

换个角度看GDP 调减2017年核算数有玄机吗?

2017年1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对现行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进行精简和改革,从初步核算、初步核实和最终核实三个步骤,改为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

这种调整有三个原因。首先,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所依据的基础统计数据不断丰富,核算方法逐步完善。国家统计局推进统计改革,建立规模以上企业直接报告制度和小微企业抽样调查制度,改革服务业统计制度,不断丰富统计数据。与此同时,国家统计局正在积极向国际标准靠拢,会计方法正在逐步改进,初步国内生产总值会计数字的准确性也在不断提高。其次,从实际工作来看,初步核实数与初步核算数相差不大,在进行经济普查或核算方法发生重大变化的年份,gdp通常不是初步核实,而是最终直接核实,从而降低了初步核实修订步骤的实际意义。最后,由于初步核实和最终核实之间的时间间隔较短,国内生产总值数据的反复修订给用户带来不便。此后,季度和年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初步核实已经取消,季度和年度国内生产总值分为两个步骤: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

换个角度看GDP 调减2017年核算数有玄机吗?

最终会计年度是增加还是减少?

根据国家统计局1992-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数据,从变化方向来看,除2014年和2017年的最终验证值小于初始验证值外,变化值为负,大多数年份的变化值为正(最终验证值大于初始计算值)。从变化范围来看,2017年初步核算与最终验证的最大差异为2.8%,此后,变化范围较2007年前大幅缩小。在2007年的前10年(1997 -2006年),有8年的变化幅度超过0.5%,而在2007年后的10年(2008 -2017年)只有2年。2015年和2016年,差距缩小到0,2017年,差距为0.1%。

换个角度看GDP 调减2017年核算数有玄机吗?

2017年下调的原因是什么?

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经最终核实,201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820754亿元,比初步测算减少6367亿元。我们认为降价有两个主要原因。

首先是统计错误,但2017年是三大产业首次同时下降。如上所述,国内生产总值的最终核实有更多的数据用于估计和比较,因此它可以通过重复计算或省略前一时期的数据进行修正。2017年,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误差相对较小,而第一产业之间的差异较大,最终验证数与初始值相比超过5%。从各行业本身来看,第一产业在2003年第一次修复,2005年后基本全部修复,2017年调整幅度较大,第二产业在2017年第一次修复,但幅度较小。过去,统计标准往往落后于新的服务业,因此最终的验证往往需要第三产业的升级,而第三产业的升级主要发生在2016年和2017年,但范围很小。可以判断,目前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方法可能有相对较大的计算误差对应的第一产业,这可能是由于分散的农业统计和缺乏统计数据。

换个角度看GDP 调减2017年核算数有玄机吗?

其次,中国政府开始跳出gdp数据的“陷阱”,并有可能积极降低水分数据。2018年,各地区、各省开始下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在高质量发展理念下,地方政府淡化gdp增长目标,更加注重经济结构优化。因此,在最终验证之前,也有可能主动降低水位数据。从下表可以看出,所有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目标都在下降,目标范围首次出现。

换个角度看GDP 调减2017年核算数有玄机吗?

恢复当年的初步核算数字对gdp增长有什么影响?

如果根据修正前一年的初步会计数据进行调整,今年初步会计增长率的估计值与实际公布的初步会计增长率之间的差异是多少?经过简单的推导,我们根据去年的初步核算值,得到了估算gdp增长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例如,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的估计增长率可以通过将2018年初始会计年度同比乘以最终核实数与2017年初始会计数的比率得出。

通过观察1992年至2018年的数据,我们发现除了2016年和2017年的最终验证与初始会计的差异为负(最终验证小于初始会计)之外,最终验证大于初始会计。2016年初步测算减少541.5亿元,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增长率比实际公布的初步测算值低6.9%。前一年初步测算的调整似乎对今年的初步测算没有影响,因为2016年的降幅相对较小,与其他年份相比,降幅在1000亿元和1000亿元之间。

换个角度看GDP 调减2017年核算数有玄机吗?

上周,国家统计局将2017年的初步核算值减少了6368亿元,昨天公布的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核算值同比下降了6.6%。如果计算减排前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初步核算值,预计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可达6.5%,与2018年的目标增长率相同。

换个角度看GDP 调减2017年核算数有玄机吗?

经济增长率持续下降,收益率下降的源头并没有消失

根据此前的预测,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在下降前约为6.5%,这与2018年初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一致。因此,可以认为统计局增加数据更多是基于统计方法本身,而不是制作高数据的动机。即使是回报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经济数据也不会影响我们对经济趋势的基本判断。

换个角度看GDP 调减2017年核算数有玄机吗?

2018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长率继续略有下降。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6.6%,投资、消费和出口增速均有所下降,其中人民币出口增速降幅最大。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基本稳定。今年年初,房地产强劲、基础设施薄弱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制造业是全年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利润缓慢和基数高,制造业可能会下滑。消费的年降幅大于2017年。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出生人数创下1961年以来的新低,增长率降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最低水平。内需自然复苏的动力不足,它需要区域、产业、产权和其他政策改革来提供动力。然而,需要观察政策调整的长期效果才能有效。转型时期经济总量下降是大势所趋,而利率债券是一个相对明确的配置目标。我们认为10年期政府债券的收益率将降至3.0

标题:换个角度看GDP 调减2017年核算数有玄机吗?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12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