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936字,读完约12分钟
中国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指南
农业和农村地区小麦专家指导小组
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立春”已经过去,“下雨”即将来临,我国冬小麦正在一个接一个地返青,这是加强春季田间管理,促进苗情转型升级,实现稳定穗粒增长的关键时期。根据当前小麦育苗情况、土壤水分和气候特点,各地应遵循“因地制宜、分类管理、控制繁荣、促弱强化、节肥增效、绿色防控、稳穗增粮、抗逆保丰”的技术路线,加强技术措施的实施,夯实夏收基础。
1.黄淮与华北
在大多数地区,小麦秋播的天气条件和土壤水分适宜,适时播种比例大,整地播种和出苗质量高。旺苗面积增加,春季冻害风险高。部分地区出现干旱现象,土壤含水量出现偏差。同时,一些秸秆还田,土壤疏松,秧苗虚弱。春播麦田管理要围绕“稳中求优、促弱强中求优、保苗稳中求进”,切实抓好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
首先,抑制锄地,保护土壤水分,提高温度。压碎可压碎的土块,封闭裂缝,在冬天固化松散的冻土,使土壤与根系紧密相连,帮助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减少水分流失。对于大面积种植的吊根苗和地块,由于秸秆还田,杂草多,土壤疏松,早春解冻后需要对土壤进行抑制,使土壤沉降,弥合裂缝,减少水分蒸发,避免寒冷的空气体侵入分蘖节附近冻伤的小麦幼苗;对于没有浇水条件的旱地麦田,解冻后土壤会及时受到抑制,促进土壤下层水分向上移动,起到提高水分、保护水分和抗旱的作用;对于生长过度的麦田,上升期前后的抑制可以抑制地上部分的生长,起到控制繁荣和变强的作用。划船锄头具有良好的保墒、增温、杀草等作用。早春最好是锄地与镇压相结合,一般先压后锄地,以达到疏松土壤水分、增加土壤水分、提高温度和抗旱的作用。
第二个是分类管理,它控制繁荣,促进衰弱。对于旺苗,应以控制为主。在王淼麦田里,每亩地的茎数一般在80多万年前就达到了。由于人口多,叶片细长,拔节期后田间容易被遮挡,光照不佳,导致倒伏。这类麦田从绿化到上升的早期抑制能有效抑制春季分蘖和基部节间过度伸长。旺地和重地可抑制2-3次,春季追肥和浇水推迟到拔节期后期,每亩施尿素约15公斤。对于三类种苗,要优先推进种苗转化和升级。早春,表土冻结2厘米时,开始锄地以提高温度并促进早发。同时,早春土壤解冻后,应及时施用氮肥和磷肥,以促进根系生长,增加分蘖,保持穗数。只要含水量可以接受,尽量避免在早春浇水,以免降低地温,影响土壤的渗透性,延缓小麦幼苗的生长。当日平均温度稳定在5℃时,可对三种类型的苗木进行施肥和浇水,每亩施尿素5-8公斤,促进三种类型苗木的转化和更新;拔节期每亩施尿素5-8公斤,促进穗发育,增加每穗粒数。对于二级苗,重点是适当促进春季分蘖,巩固冬前分蘖,提高分蘖率。小麦生育期应进行施肥和水分管理,10-15公斤尿素应与浇水结合施用。对于第一种幼苗,氮肥应该向后转移。一类土壤肥力高、亩产70-80万分蘖的麦田,应在拔节期中后期进行追肥和浇水,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对于一类土壤平均肥力为60-70万分蘖/亩的麦田,应在小麦拔节期早期进行肥水管理,每亩浇水后施尿素15公斤。对于旱地麦田,早春土壤解冻后,应密切注意镇压、锄、耙等,以增加和保护土壤水分。在苗弱的麦田,土壤返浆后,要利用土壤水分施肥,以促进幼苗的早期生长;一般来说,在秧苗素质好的麦田里,从起垄到拔节期,要注意雨后和追肥。一般来说,每亩施用12-15公斤尿素。如果基肥不施磷肥,施氮肥时应施磷酸二铵,以促进根系生根和提高抗旱性。对于遭受冻害的麦田、冬前和越冬期间遭受严重冻害的麦田,应提倡早期管理,采取早期管理措施。在早春,我们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拥抱小麦或锄头来清除枯叶,促进新叶的早生和快速生长。土壤解冻后应及时追肥。一般来说,每亩施尿素15公斤左右,每亩施氮磷复肥20公斤左右,以促进分蘖和成穗。拔节期应根据苗期情况适当施用氮肥或氮磷复合肥,以增加穗粒数。
第三,防治病虫害,化学除草。做好水稻纹枯病、全蚀病、茎基腐病、根腐病、地下害虫、小麦蜘蛛、吸浆虫等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工作。指导农民科学用药,安全用药,及时防治。需要准确的药物治疗和绿色防控。对于冬前未进行化学除草的麦田,在当天平均温度稳定在6℃后,选择上午10: 00至下午4: 00的好天气,根据田间杂草种类选择合适的除草剂,严格按照要求操作,避免药害。
第四,防止冻害并及时补救。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降温前及时灌水,提高土壤湿度,调节近表层小气候,减小地温变化范围,防止早春冻害。冻害发生后,及时追施适量氮肥,然后浇水,以促进冻害小麦生长的恢复。
二、长江中下游
小麦一个接一个地变绿,秧苗素质普遍好于去年同期,但旺苗比例增加,部分田地土壤过湿,晚播小麦秧苗素质差,杂草、病虫害威胁更大。同时,小麦的生长过程比正常快,春季冻害风险高。因此,春小麦田间管理应走“扬弱抑旺、稳穗增产、抗逆保丰”的技术路线。针对育苗条件的不均衡性,应进行分类和精细化管理,重点是施用拔节孕穗期肥料和防治赤霉病,力求穗足、穗大、优质、高产。
首先,由于适宜的育苗制度,拔节肥应施好。春季管理的重点是施好拔节肥,春季及时验苗。三类苗群体过小(每亩分蘖数少于40万),返青时穗数可能不足,以及脱肥和黄化严重的麦田,应尽早施用拔节肥,促进弱苗壮苗,争取穗数充足;对于第一类和第二类群体分蘖适宜的苗期麦田,当叶色正常消退时,植株基部第一节间接近固定长度,第二节间延长1-2厘米,叶龄剩余约2.5年,有利于培育壮秆大穗。拔节肥一般每亩可施5-8公斤尿素和15%三元高效复合肥(分别为纯氮、五氧化二磷和氧化钾),对于群体过大和叶色异常衰退的麦田,应适当推迟拔节肥,在不影响叶色衰退的情况下不施肥。高产田提倡施用保花肥,也叫孕穗肥,当半旗叶露在外面时施用,对增加籽粒和重量有显著效果。一般来说,每亩可施5-8公斤尿素。但是,对于弱筋小麦,氮肥的施用应提前,拔节肥应主要施用,节花肥不应再次施用。
二是清理沟渠,管理土壤水分,防涝抗旱。春天过后,要及时清理沟渠,疏通农田内外的沟渠系统,保证排水畅通,保证雨水不使农田干涸,沟渠里没有水。淮北麦区,特别是春耕后,应注意抗旱,清理“三道沟”,以利于中后期拔节期和孕穗期的灌溉。
三是及时消灭和及时绿色防控病虫害。春季应根据草期及时进行化学除草,控制杂草危害,注意安全用药,防止药害。加强水稻纹枯病、白粉病、黑星病等病虫害的防治,及时用药,适量用药。防治白粉病和纹枯病的主要原因是避免过晚,而防治疮痂病的关键是科学用药。要突出和加强“一喷三防”工作,实行药肥混喷与病虫害防治相结合,一喷多病,保绿防早衰,保粮增肥。
第四,防止冰冻损害,并尽早补救。今年早春冻害的风险很高。冻害发生后2-3天及时调查幼穗的冻害程度,尽快对茎蘖冻害死亡率超过10%的麦田进行追肥。幼穗冻害死亡率为10%-30%的麦田、冻害死亡率为30%-50%的麦田、7-10公斤的麦田和冻害死亡率在50%以上的麦田应每亩施尿素。
第五,控制繁荣,防止住宿。对于人口多、倒伏风险大的麦田,应加强繁荣控制,防止倒伏。早春严格控制施肥。拔节期前抑制,旺苗应严重抑制,一般一次,防治效果约一周。因此,旺苗应每10天左右抑制一次,不应连续抑制2-3次。土壤太湿、露、冻、盐碱土等。小麦拔节后不能抑制。从第5片叶到第4片叶开始在叶表面喷洒生长抑制剂可以控制和防止倒伏。
第三,西南地区
小麦处于拔节期后期,幼苗状况总体良好,生长过程相当正常。大部分地区土壤水分适宜,丘陵地区稻茬后小麦渍害明显,蚜虫发生略重于去年同期。现场管理应采用“以促进为主,促进与控制相结合”的技术路线。
首先,严格使用化肥,以利除弊,控制繁荣。麦田纯氮总量应控制在9-11公斤,目标为每亩400-500公斤。农民应根据基肥的施用量确定拔节期和追肥量。如果基肥施用量为6公斤,则在拔节期施用3-5公斤。晚播、群体小或生长弱的旱地小麦每亩施速效氮肥2-3公斤。在因播期过早、播种量大或施肥量大而造成的肥沃土地上,应喷洒生长延缓剂,以控制生长过程,防止倒伏。
其次,注意补充水分,清理沟渠,减少污渍。去年秋播以来,降雨量正常,大部分麦田水分含量适宜,能够保证小穗和小花的分化发育。然而,我们应该注意丘陵地区的两种极端地块。第一,沟谷区稻茬麦田仍是湿润的,所以要注意清沟减涝;第二,干坡地带是干燥的,需要补充灌溉。
第三,病虫害防治,监测锈病。2月至3月中下旬是控制条锈病中心病群的关键时期。有必要喷洒中央疾病群(患病植物)的补丁和田地,以防止疾病传播。防结痂是主要任务,制定了以防结痂为重点的“一喷多防”措施,有效防治各种病虫害。
第四是防止低温和冻害。在“冷泉”活动频繁并对安全孕穗期和开花构成威胁的地区,应采取水肥管理措施,以增强小麦对低温的抗性,减少小花败育,稳定每穗粒数。
四.中国西北
去年小麦播种期土壤水分充足,幼苗整体状况良好。在一些灌溉的土地上,小麦在冬天前生长旺盛。自冬季以来,降雨量减少,旱地小麦略有干旱。该地区是我国小麦条锈病的主要越冬区。虽然今年发病时间有所延迟,基数不高,但应加强源头防控。灌区小麦春季管理可参照黄淮麦区相关技术要求进行。旱地小麦春季管理的关键在于“立足抗旱”,做好早春抑耙工作,促进小麦早绿、多分蘖、强壮,保证穗数,及时追施拔节肥,增加籽粒数,为夏收打好基础。
第一,以抗旱为基础,耙护土壤水分,抑制和提高土壤水分。做好小麦越冬期间的水分监测工作。早春灌溉麦田和旱地麦田应根据土壤水分状况实施耙耕等保墒措施,疏松表土,减少土壤蒸发,保墒增温,重点抑制冬、早春旺苗田和土壤悬浮麦田的耙耕;灌溉计划可以根据水源灌溉地区麦田的土壤湿度来制定,以防止春季干旱。
二是推进与控制相结合,促进稳定,促进弱势,控制繁荣,实行分类管理。对于第一种幼苗,氮肥应该向后转移。一种没有冬水的幼苗麦田应在起床初期浇水;一类冬季浇水的苗期麦田具有良好的肥水条件,绿化期每亩分蘖总数可达70-80万,可将肥水管理推迟到拔节期,控制早春分蘖,促进个体稳定生长。对于二级苗,重点是适当促进春季分蘖,巩固冬前分蘖,提高分蘖率。绿化期间,对无冬水的二类麦田进行灌溉,每亩施尿素2.5-5公斤;二级苗麦田,冬季浇水,绿化期每亩分蘖50-60万或地表水分差的麦田,应在起床前浇水追肥;每亩总分蘖数为60-70万,起床后期应浇水追肥;保持大分蘖,以争取中分蘖为重点,提高成穗率,保证亩产穗数,追施尿素7.5-10公斤,结合亩产浇水。对于三种类型的苗木,应优先推广。绿化初期应给三种无冬水的小麦田浇水,并结合浇水亩施尿素5-7.5公斤;对于三种类型的冬水育苗麦田,在返青期应加强肥水管理。早春管理的重点是在冬季到来之前保存分蘖,促进中间分蘖和争夺每亩穗数。在水分较好的麦田,绿化初期应做好耕锄工作,提高温度,保护水分,促进早期生长,早春增加分蘖,上升期配合浇水,追施尿素7.5-10公斤/亩,磷酸二铵2.5公斤/亩,增加穗数。对于地表水分差的麦田,春季应进行两次肥水管理。第一次浇水追肥时,每亩施尿素5-7.5公斤,施磷酸二铵2.5公斤;拔节期第二次浇水追肥,每亩施5公斤尿素,可提高成穗率,促进小花发育,增加穗粒数。晚播弱苗田应在雨雪期间施用速效氮肥,雪后追肥和早春追肥。一般情况下,每亩施尿素5-7.5公斤,磷肥用量不足的地区可施磷酸二铵5公斤。
第三,科学消灭病虫害。提前开展病虫害调查,及时准确预测发生趋势和程度。重点监控病害(白粉病、锈病、疮痂病等)。)和害虫(金针虫、蛴螬、蠓、麦蜘蛛、麦蚜虫等。),及时指导农民科学用药,安全用药,早预防、早治疗,统一控制。对于冬前未进行化学除草的麦田,在春季至小麦拔节期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之前,选择上午10: 00至下午4: 00的好天气,并根据田间杂草种类,及时选择合适的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
第四,防止冻害并及时补救。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降温前及时灌水,提高土壤湿度,调节近表层小气候,减小地温变化范围,防止早春冻害。冻害发生后,及时追施适量氮肥,然后浇水,促进冻害小麦生长恢复,减少冻害损失。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朱颖
标题:全国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11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