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930字,读完约12分钟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制图:安迪
最近,中国人民银行等五个部门发布了《金融服务农村振兴指导意见》,明确将更多的金融资源投向农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以更好地满足农村振兴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近年来农村金融服务有哪些改善?为服务农村振兴战略,金融业亟待突破哪些发展瓶颈?如何在扩大服务覆盖面和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防范风险?围绕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调查和采访。
“下沉”服务创新产品
人们在春天很早就很勤奋。王学斌,来自安徽省巢湖市庙岗镇莲花社区,是一位著名的稻农。现在他正忙着春耕。准备种子和肥料,结算土地出让金。据7788统计,近1000亩稻田将耗资80多万元。“前些年,我一直担心自己的钱会结这个结。2017年,省农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和我行推出了“劝导贷款”,对我们帮助很大。”王学斌说。
“劝导贷款”由信用担保公司担保,银行验证客户的资格,农民不再需要提供担保抵押。王学斌贷款30万元,利息略低于商业贷款。担保费为6‰时,年利率约为1.8万元。
王学斌表示,今年购买农业机械的也是一家农业机械融资租赁公司。首付付清后,利息和租金将分期偿还。“买之前先租,你可以抓住农忙季节。现在种粮离不开财政支持。”
青山起伏,橘黄色的森林绵延。重庆三佳生态农业公司副经理蔡星海穿梭于忠县新立镇双柏村的果林之间,微笑着展开枝叶:“哎,这窝干长得多漂亮啊!”近年来,新品种如“爱媛38”、“沃甘”和“春种”开始流行。前三大生态公司已经转让了双柏村1000多亩果园,并实施了大规模种植。“今年的产量预计将超过200万公斤。收入可达1000多万元。”
蔡星海表示,果树种植的投资很大,前期在起垄、开沟和平整土地上花费了数千万元。当地政府提供了一些补贴,并通过几家银行筹集了约500万元,只是为了弥补资金缺口。“种植项目投资大,周期长。当它结出果实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担心灾难性的天气会导致减产甚至没有收成。如果没有贷款和保险等财政手段,就难以开展大规模的农业活动。”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液,是服务农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中国金融业服务于“三农”:
例如,增加插座和“下沉”服务。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截至2017年底,农村地区的银行网点数量为126,100个,比2014年底的81,397个增加了50%以上。2007年至2017年,农业保险覆盖面积从2.3亿亩增加到17.21亿亩,覆盖211个品种,基本覆盖农、林、牧、渔业所有领域,玉米、水稻等口粮作物覆盖率超过70%。
另一个例子是适应当地条件和创新产品。一些地方金融机构加强合作,灵活组合保险、信贷、期货等金融手段,激活农村金融,激发农业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潜力。
然而,与农村振兴释放的巨大需求相比,目前的金融支持是不够的。
一是目前县域机构存贷比不高,农村资金外流问题依然存在。
“要振兴农村,首先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研究员李国祥认为,在金融市场上,长期存在着城市虹吸效应,资本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单向流动。
“近年来,农村贷款余额增速继续低于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增速。”中国人民大学崇阳金融研究所所长董希淼说。
第二,农村一些地区的改革仍处于摸索阶段,导致金融服务没有大胆跟进。江苏省泰州银保监分局党委书记胡宏表示,农村“两权”抵押机制不完善,“两权”价值评估缺乏相应的标准和操作程序。当借款人存在经营风险且缺乏还款能力时,可能导致抵押物处置和债权实现困难。又如,由于农业保险具有高风险、高成本、高补偿的特点,再加上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和较低的预期收益,一些保险公司对承保不感兴趣。在支付补偿的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出现了许多“折扣”。
第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控制能力有限,影响业务发展。据某省农村信用社办公室主任介绍,这些机构应对风险的渠道有限,缺乏有效手段应对被消化剥离的不良资产,这也影响了现有资金的振兴,减少了可贷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贷款能力。
主动改善供应
金融如何能主动行动,疏通渠道,将流动的资金输送到广阔的山区和村庄?
——产业振兴是农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成为农村振兴金融服务的重点领域。
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程国强认为,当前农业有效供给不足,与不断升级的消费结构不匹配。“提高农业供给质量是当前农业产业发展的重点。目前,中国有300多万个新的商业实体,如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但它们面临着贷款困难、融资昂贵和保险较少等金融问题,并期待着更丰富和更多样化的金融供应。”
树莓茶是湖南省永顺县的特色农产品。过去,村民卖散茶每斤仅100元。永顺大丰公司引进加工设备“点茶成金”,加工成速溶茶和小壶茶,每斤可售500-800元。根据公司总经理王少福的蓝图,公司未来将继续向深加工领域拓展,开发草莓茶酒、牙膏和面膜,带动更多农民致富。
“我们面临的问题之一是,资金链长期以来一直很紧。”王少福表示,目前银行机构提供的信贷产品种类有限,且大多有额度限制,难以满足企业需求。
蔡星海也有同感。2017年11月,一股意想不到的寒流袭击了忠县,导致柑橘果实冻结,果园损失超过500万元。“一亩果园损失2万多元,但保险只能赔偿500元,保护水平不够。”
针对农业产业发展中的融资问题,董希淼建议改善有效金融供给,加快抵押担保、融资租赁、农业保险、农业信托等制度机制改革,完善信托、保险、担保、租赁等业务模式。“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实施精细化差异化定价,合理确定利率或利率水平,优化业务审批流程,提高授信效率;借助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创新整合业务渠道,提升金融服务技术和数据应用能力,提升金融供给配置效率和服务水平。”
-金融改革应与农村改革同步进行,以解决农村贷款抵押问题。
拳头大小的迷你南瓜小巧可爱,口感柔软甜美;粉红色的野藕细长而芬芳。绿色有机果蔬是吉农华特农业有限公司的主要产品,公司董事长魏晓明表示,要达到绿色有机标准,农产品需要从研发、养殖、生产等环节进行创新,投入较高。“在同一亩土地上,传统的‘大化肥’的成本超过200元,而有机肥的成本高达900元。2018年,公司总投资超过1800万元。
“融资难,开拓市场和技术研发跟不上,这就卡在了公司的脖子上。”魏晓明表示,尽管该公司转让了承包土地、建造了工厂并购买了加工设备,但它们不能成为有效的抵押品。“企业的固定投资已经成为‘死资产’,不能再煽动银行资金。”
在这方面,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的探索值得推广——近年来,该行积极推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农村经营性宅基地抵押、农村房屋抵押等贷款产品,有效激活了农村“沉睡”资产,开辟了农村“三权”由资源向资本转化的渠道。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随着农村土地“三权分离”改革的推进,经营权应在稳定承包权的基础上放开。今年,土地确权工作进入最后阶段,承包土地的产权更加明晰。”李国祥认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应更加大胆地继续推进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解决农民和农村经营机构的融资问题。
——实现消除贫困的艰巨任务离不开强有力的财政支持。
金融扶贫应注重增强穷人的内生动力。四川省万源市茶雅乡老瓦坪村,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为了鼓励村民养牛致富,工行量身打造了“致富创业贷款”。村民简·文博获得了17万元的贷款,用于扩建围栏和购买小牛。现在,她农场的肉牛数量已经达到51头,这帮助了31户贫困家庭致富。“只要农民没有不良信用记录和营业执照,经两个村委会和乡镇政府推荐,他们可以通过无担保和无担保的低门槛申请贷款。”她说。
金融扶贫依赖行业支持。工商银行在豫、桂、宁开展银企合作,并由青鹰农牧集团、郑达集团、大北农业集团提供担保,向县域农户发放中长期贷款或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在贵州和西藏发展赤水旅游贷款和西藏住宿贷款,协助当地政府实施旅游扶贫计划。
“我们必须把重点放在帮助有意愿和能力加入该行业的贫困家庭上,以增强金融扶贫的‘造血’能力。”李国祥说。
——在土地上储存粮食和建设高标准农田需要财政“输血”。
在江西省永修县,沟渠纵横交错在高标准农田之间。云山集团转让1000多亩耕地,发展稻龟共生绿色生态养殖。“耕地可以灌溉和排水,土壤肥沃。每亩水稻平均产量为800公斤,每亩海龟产量为200公斤。它通过捕鱼推广水稻,实现绿色循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江西云山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潘海涛表示,要“保护”好这片水土,资金支持是不可或缺的。
李国祥认为,到2020年,将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划定10.58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这将给资金筹集带来很大压力。积极开展创新投融资模式试点,支持金融和社会资本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资金是农村发展的关键因素,粮食安全、扶贫、产业振兴、人居环境改善等都是急需弥补的不足,需要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以金融服务振兴农村,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给少给”的原则,加快完善农村金融资源的回流机制。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副部长余欣荣表示,要坚持金融服务与“三农”的深度融合,必须密切关注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需要,密切关注农民的需要,增强金融服务对农村振兴和农业农村投资的信心,实现农业农村投资的可预测性、回报性和可持续性。
强化种植,预防和控制风险
农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在扩大服务覆盖面、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金融业如何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实现银农双赢?
首先,要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提高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积极性。
银监会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保持同口径涉农贷款余额持续增长,完成普惠性涉农贷款差异化评估目标,实现普惠性涉农贷款增速普遍高于各类贷款平均增速。同时,为了实现准确的扶贫贷款余额的持续增长,深度贫困地区的贷款增长率应力争高于各省(区、市)的贷款平均增长率。同时,设立普惠金融部门的大中型商业银行应将普惠涉农金融服务和扶贫金融服务纳入部门体系统一管理。
“这从组织结构和业务目标评估方面列出了‘硬杠杆’,并敦促金融机构积极为‘三农’服务。”胡宏认为,除了“硬”要求外,他还希望有一些“软”手段来支持中小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多种渠道处置不良资产,并允许银行发行专项涉农债券或票据来替代不良资产。
董希淼建议,各类金融机构应明确自身在服务农村振兴战略中的责任,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应形成互补协调的格局,满足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例如,在发达国家,政策金融、合作金融和商业金融共同发挥作用,政府根据其不同的职责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新的农业企业实体的管理也应该以财务要求为基准。
“如果没有完善的组织、透明的金融体系和清晰的盈利模式,金融机构就没有理由不放贷。”程国强认为,当前应建立农村承包土地流转交易中心,以确保承包土地的有序流转,防止市场主体盲目摊摊,增加经营风险。同时,要建立价值评估和资产处置体系,实现农村承包地、农房和农机的合理估价。“这些任务单靠金融机构是难以完成的,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共同努力。”
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信息系统建设。
“小额和普惠性农业相关贷款难以融资,最大的瓶颈在于信息不对称。小微企业和农民缺乏传统融资所需的抵押和质押,金融机构很难获得和使用足够的数据来了解客户的资产状况和信用状况。”山东省农村信用社淄博办公室主任马春成表示,2018年8月,淄博农村商业银行在全市推进信贷项目建设,开展全村信贷。村里的居民账户经理利用晚上和休息日收集信息、收集意见和建议、设计金融服务计划和提供金融服务。“截至今年1月底,已有437个行政村启动了全村信贷,34000户人家收集了信息;贷款24000笔,余额16.37亿元。”
董希淼认为,农村地区信息分散,缺乏完善的信用信息系统,各部门应加强联动,共享数据。比如,分享那些已经办了卡的贫困家庭的信息,了解穷人的信用状况。
据了解,农业和农村事务部为农业企业实体建立了一个新的直接报告系统,通过实体的直接报告、信息的直接报告、直接服务和共享,促进金融和新的农业企业实体之间的准确联系。
[我要纠正错误]主编:吴
标题:乡村振兴,期待金融更给力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11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