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19字,读完约2分钟

24日,中国发展论坛2019年年会在北京开幕。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和国际组织代表出席了开幕式。新华社

记者李丹丹编辑林建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24日在中国发展论坛上发表了继续开放金融业的讲话。

易纲指出,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是中国的自主选择,这不仅是金融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金融供给方结构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今后,我们要适应金融业日益提高的开放水平,进一步完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易纲:现行货币政策框架有能力防控风险

“在当前的货币政策框架下,我们拥有利率政策、存款准备金率等丰富的货币政策工具,具备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能力。我认为它可以适应金融业扩大和对外开放的需要。”易纲在问答环节做出了回应。

扩大和开放金融业势在必行

易纲介绍,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关于金融服务开放,中国人民银行于2018年4月在博鳌公布了金融开放时间表,给出了11项具体措施的具体时间。目前,大部分措施已经实施,极少数尚未实施公开措施的修订程序已经进入最后阶段,相关申请的受理也已开始。

易纲:现行货币政策框架有能力防控风险

在金融市场开放方面,中国按照国际标准,不断推进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开放,拓展跨境投融资渠道,完善相关制度安排。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性、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得到了国际市场的普遍肯定和认可。

易纲:现行货币政策框架有能力防控风险

"扩大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势在必行."易纲指出,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是中国的自主选择,这不仅是金融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金融供给方结构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他说,金融业本质上是一个有竞争力的服务业。金融业和金融市场有三大功能,一是有效配置资源,二是管理风险,三是提供金融服务。

易纲认为,金融要做好上述三项功能,就必须进行供给方面的结构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一方面,金融业的开放通过引入金融机构、业务和产品增加了有效的金融供给。这有利于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差异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另一方面,金融业的开放将促进制度规则的建立和完善,改善金融体系的供给。在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们积极借鉴成熟经济体的制度建设经验,在公司治理、金融市场建设和金融机构金融监管等方面取得较快进展。下降到版本2

标题:易纲:现行货币政策框架有能力防控风险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10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