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37字,读完约4分钟
智能物流终端最初是快递业为大量订单准备的解决方案,但有时它会成为服务不足的借口。在2018年的“双11”期间,中国快递业迎来了惊人的10亿件/天的订单量。面对包裹数量的爆炸式增长,一系列新技术开始密集涌现并投入使用。然而,据《今日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北京各地的“投诉”案件越来越多,快递兄弟似乎将包裹放在最近的智能快递柜中,这也使得原本为方便接收快递而存在的产品成为消费者“讨厌”的包裹藏匿处。
未经允许,将其放入快递柜中
快递业的智能化不仅给普通消费者带来了变化,也为快递从业者提供了便利。如今,随着智能越来越受欢迎,快递伙伴甚至不用送货上门就可以将商品伪装成商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使得“习惯变成自然”成为2018年最常用的关键词。据《今日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北京各地区的“投诉”案件越来越多。快递兄弟似乎把包裹放在离消费者最近的智能快递柜中,这也使得原本为了方便接收快递而存在的产品变成了消费者“讨厌”的包裹藏匿处。“高周转率”、“上级规定”和“临时调整”已经成为快递兄弟“拒绝上门”最喜欢的借口。
经过几个月的调查,《北京商报》记者今天发现,快递是快递从业人员最便捷的条件之一。即使消费者从快递兄弟那里得到“下个月送货上门”的答案,他们也无法阻止包裹签收的事实,这也导致了快递服务质量的下降。快餐柜的大规模普及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快件柜是终端配电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北京主要社区已经安装了快件柜。如果企业能够改变上述不良行为,快递终端服务将达到更高的水平。
未来物流将更加个性化
国家邮政局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物流博士方希认为,终端网点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配送效率,消费者正在逐步适应更加多样化的配送形式。在将来,消费者可以在发送邮件的过程中指定递送方式,并在订单中注明是否接受托收服务。快递员应遵守行业标准,并通过电话确认收件人是否方便亲自接收。他还表示,由于目前快递柜出现时间较短,快递员和消费者需要逐步适应。随着终端建设的完善,快递电话的通知率将逐步提高,收费方式和标准将逐步完善。
随着消费升级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快递服务水平将继续提升,企业应掌握人力资源,增强竞争的“软实力”。目前,我国物流高级人才的培养速度与行业发展不相适应。如果管理和模式不能更新,未来企业可能难以实现服务质量提升和全球化转型的目标。
智能化不是万能钥匙
智能化确实提高了物流效率。去年“双十一”前夕,中通快递在广州、成都、武汉、郑州、南昌等24个转运中心推出了双层自动分拣系统。与单层自动分拣系统每小时约2万件的处理能力相比,双层自动分拣系统的快件处理能力可达每小时4-6万件;白石云仓使用的智能仓储机器人改变了传统的“人寻货”的仓储模式,实现了“货寻货”和“货架寻货”。《今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收到订单后,机器人通过智能系统选择的最佳路线航行到存放货物的货架,并将其从巨大的存储区运送到员工分发区。经销商只需等待货架移至前方,然后在电脑提示的位置取下所需商品,整个过程中无需四处走动。这有效地降低了劳动强度,大大缩短了配送时间。
但是智力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例如,智能分拣目前仅限于一些发达地区和城市。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经济发展差距较大,部分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布局仍很落后,尤其是城乡物流服务差异明显。虽然国内物流企业很多,但目前只有少数企业有实力推广智能物流,大多数中小企业仍处于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因此,改善物流基础设施和合理配置资源是企业和行业需要关注的重点。
标题:智能终端别成物流服务缩水“借口”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10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