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48字,读完约4分钟

人们的幸福生活离不开社会保障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默默地编织的“安全网”。1949年以来,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从无到有,从优秀到优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收入分配制度日益完善。

在过去的70年里,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如何建立、改革和完善的?收入分配制度经历了哪些变化?

带着这些问题,《国家商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保障领域资深专家郑炳文,请他为大家解读中国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制度的“前世”。

郑炳文说,在改革开放的新阶段,要建立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因此,原来的劳动保险模式被放弃了。后来,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进程。

从劳动保险到社会保障的转变

NBD:在过去的70年里,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如何从零开始改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如何演变的?

郑炳文:建国初期,在当时的经济体制下,我们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即劳动保险制度。

这个劳动保险制度和现在的社会保障制度有什么区别?劳动保险制度的核心内容由国家组织,但由工会处理。劳动保险的所有过程都在工会系统中,这是它与我们现在正在实施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大区别。可以说,劳动保险制度具有自主性。目前,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中,从财政角度来看,我国采取的模式是国营、国营、国营和综合干预。

郑秉文:从“劳保”到“社保”我国社保制度助力就业稳定

在当时的经济体制和条件下,我们建立了这样一个体系,对协调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阶段,我们应该建立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因此,原来的劳动保险模式被放弃了。后来,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进程。

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中国要加入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就必须接受国际规则的规范。这就要求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与经济体制相适应。例如,在许多生产要素中,劳动要素的分配比例应该增加,社会保障制度支出的份额应该增加。

郑秉文:从“劳保”到“社保”我国社保制度助力就业稳定

工资几乎完全市场化了

Nbd: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就业制度有哪些改革和突破?

郑炳文:2008年,我们遭遇了一场国际金融危机。就中国而言,它的经济仍然很突出,中国也为世界经济的复苏作出了贡献。为什么当时中国表现得这么好?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当时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发挥了作用。

2008年,中国首次运用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进行反周期调整。这两项政策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稳定就业和扩大就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体系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期。

在前几个阶段,虽然我们完全重塑了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实际运行情况知之甚少,所有既定的制度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顶层设计还不够。

这样,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就存在各种问题。因此,十八大以来,我们在社会保障领域进行了顶层设计,深化了改革,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纵观历史,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是随着国家的开放而发生的重要转变。

郑秉文:从“劳保”到“社保”我国社保制度助力就业稳定

Nbd:工资一直是大多数工人关心的核心问题。历史上,我们的工资和劳动报酬制度经历了哪些变化?

郑炳文:在以前的经济体制下,我们的工资是以“八级工资制”为基础的。当时,人们认为劳动不是商品,而是行政的附属物。因此,当时我们没有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在这样的网格管理下,没有“失业”或“失业”的概念。

郑秉文:从“劳保”到“社保”我国社保制度助力就业稳定

因此,在没有劳动力市场、没有自由工人、没有失业的模式下,我国的工资制度是强制性的考核制度,具体来说是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八级工资制度与我们的大收入分配制度相适应。工资由行政部门确定,具体实施部门和企业采取考核与资格相结合的方式。这不是供求关系的结果,而是通过行政手段分配财富的结果。

郑秉文:从“劳保”到“社保”我国社保制度助力就业稳定

后来,在新的时代,虽然人力和社会部门仍将制定工资指导方针,工资的确定几乎已经完全市场化。总的来说,目前我国的工资是由供求市场决定的,这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标题:郑秉文:从“劳保”到“社保”我国社保制度助力就业稳定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10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