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45字,读完约3分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25日电(记者王成)为提高全社会对食品安全和食品添加剂的科学认识,减少社会对食品安全的误解,北京食品安全政策与策略研究基地于2019年4月24日在中国农业大学举办了主题为“食品安全和食品添加剂的科学认知”的研讨会。
研讨会上,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市食品安全政策与策略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白俊飞教授和食品科技大学学院副教授王贝分别就“食品安全的科学认知”和“不可避免的食品添加剂”作了专题报告。白俊飞教授指出,食品安全不是小事,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大事,需要科学、客观、理性对待。必须指出的是,食品安全是一个发展问题和世界问题,而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当今,世界上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经历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食品安全事件的集中爆发,客观上推动了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面对食品安全事件,世界各国政府几乎都采取了零容忍的态度,但零容忍并不意味着零发生,如今发达国家食品安全事件仍时有发生。白俊飞教授还认为,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摧毁消费者信心比恢复信心更容易。
白俊飞建议,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就要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形成更加科学高效的监管体系,同时也需要科技进步和消费者认知的不断提高。
北京工商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副教授王贝就什么是食品添加剂、为什么必须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有哪些种类、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以及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常见误解等问题做了主旨发言。她指出,食品添加剂不同于苏丹红、三聚氰胺等非法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工业繁荣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食品工业的灵魂。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食品安全。食品添加剂的标准化使用不会危害人类健康。
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罗云波表示,对食品安全的误解已成为食品安全治理的新痛点,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幸福感和收益感。
罗云波指出,“食品添加剂不是有毒有害物质,按照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有利于食品安全。纠正对食品安全的误解,加强法治建设,加强对不科学食品安全信息的监管十分重要;要与时俱进,学习和运用先进的沟通方法;要加大科技投入,使食品安全和食品添加剂标准的制定更加科学。”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评价中心主任白虹表示,食品安全的普及应该从娃娃抓起,面向全社会。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应该敢于直言,善于直言,用科学引领舆论。
与会专家还就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现状、如何科学认识食品安全和食品添加剂、如何更好地监管食品安全、如何充分发挥舆论的科学引领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曾荫初教授指出,客观的食品安全宣传应该转化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主观认识。农业和农村事务部食品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孙俊茂研究员认为,食品添加剂不仅“不可避免”,而且“缺乏爱心”,“反食品添加剂”应改为“反滥用食品添加剂”。根据抽样数据,中国肉类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陈淑敏强调,食品抽样不合格的原因很多,包括标签标准、包装材料的选择、有效成分是否合格等,其中食品不安全只是一部分。基地成员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安玉发教授、苏宝忠教授、周超副教授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对食品安全的科学认知和科学治理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标题:“科学认知食品安全与食品添加剂”研讨会在京举办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10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