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64字,读完约3分钟
在浙江省开化县同村镇杜坑村茂密的竹林中,有一座“五福竹木别墅”。别墅的主人是一个名叫郑武的英俊年轻人。“2018年,我们的五福竹艺拥有1000多种竹制工艺品,年销售额10万件,年销售额700多万元,竹农工资100多万元。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日本、韩国和东南亚。2018年,我还获得了开化县第一个“地方首席专家”民间艺人的称号。”郑武告诉英国《金融时报》记者。
郑武从“离家走向世界”到“回家创业”经历了什么?
郑武在华凯同村镇黄白坑村长大,2006年高中毕业后去了江西、杭州等地工作。几年后,我不仅没有赚到钱,还从父母那里花了很多钱。一想到他的父母在他的家乡承包了600英亩的竹林,郑武就感到不安。因此,他想出了回到家乡帮助父母的主意。
2012年底,郑武回到家乡,在华凯农村信用合作社(现华凯农村商业银行)贷款45万元的支持下,他创办了一个家庭农场,专门经营竹制建筑,并为当地村庄修建了竹制长廊、拱门和亭子。
20世纪90年代以来,渡口村是华凯著名的“竹编村”。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很好的竹编技能,竹编已经成为村民致富的好方法。然而,2000年后,竹编产品市场一路下滑,“竹编村”逐渐成为“弱势村”。
郑武发现了许多竹制建筑的残片,它们被当作木柴浪费掉了。如果它们能被用于竹制品,它会变废为宝。因此,郑武多次来村里参观,请教当地擅长竹编的师傅,学习竹编工艺,准备做竹编工艺生意和竹楼。
在渡口村学习竹编技艺使郑武认识到当地竹编产品市场的衰落部分是由于缺乏精美的手工艺品。于是他专程去了四川、福建等地学习竹编技艺。郑武不断研究和探索竹制品的精深编织技术。在传统的经纬编织的基础上,他还穿插了各种各样的技术,如稀织、插、穿、剪、锁、钉、扎、套等,使得编织的图案千变万化。同时,结合当前的审美要求,创造出更多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的竹编,提高了竹编的文化附加值。
郑武的竹编产品已经走向国内外市场,前来洽谈合作的商人和购买竹编工艺品的游客络绎不绝。他对竹片和竹丝进行统一加工,然后分发给农民家庭进行编织,然后挨家挨户手工指导编织。“我的商业模式类似于来料加工。公司收到订单后,将统一准备配料并交给村民。村民们按时完成生产后,我们将逐项结算。例如,格斗的购买价格是每10元,熟练的大师每天至少可以做5到6次。”郑武拿起一顶竹帽说:“我们的竹艺生意可以走上正轨,离不开当地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几年前,华凯农村商业银行向我发放了20万元的“惠农贷款”。这是一笔由省农业保险公司担保的贷款。我不需要支付担保费,这就像信用贷款一样方便。”
标题:吴政的竹编“走天下”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9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