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379字,读完约6分钟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指出:“我国的主要社会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改善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众所周知,在目前存在的各种发展不平衡中,空城市化不平衡尤为突出,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特大城市房价高、中小城市人口外流、经济发展乏力、交通运输季节性紧张等,每个普通人都有切身感受。因此,空与中国之间城市化的均衡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必须考虑的紧迫问题。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大多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人口和各种生产要素聚集在城市;其次,城市郊区成为人口和生产要素聚集的焦点,出现了面积巨大的特大城市;从那以后,反城市化出现了:人口和各种生产要素都流出了城市,城市中心流出得比郊区快;下一阶段是大城市中心区的复兴和人口的回归;此后,进入区域城市化阶段:大城市周围出现密集的小城市网络,形成城市群或城市带,城市化进入“分散化”进程。当城市群和城市带出现时,生产要素从几个聚集点变为更多的聚集点。这时,空的城市分布更加均匀。此外,城市群和城市地区的区域基础设施高度发达,不同的城市密切联系和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区域经济联盟,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空之间的一体化关系,这取代了城市出现以来的原因这就是空.城市化的均衡
然而,不同的国家已经达到了这种城市化的均衡状态,并且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以英国、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被动均衡城市化;二是以德国和法国为代表的积极均衡的城市化。被动均衡城市化是指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城市越来越大,城市疾病越来越突出,导致人口、资本和产业自发(或政府引导)迁移,逐渐在大城市周围形成分散的卫星城市,最终在大城市较多的地区形成大城市和卫星城市的连续城市群或城市带。积极均衡的城市化是指在城市化的某一阶段,政府战略性地提出在境内布局各类城市,使所有居民都能享受到大致均衡的生活设施,并具体实施这场战争,以帮助中小城市乃至村镇的发展。最终将形成一个城市密集、中小城市众多、大城市相对较小的城市体系。德国在城市化发展的早期就采用了这种均衡的城市化模式,形成了一个至今人口不超过400万的特大城市,但有许多中小城镇,单位土地面积的城市数量(10,000平方公里)(378)远远超过了英国(2.7)、美国(11.3)和日本(20.6)的城市体系。在走了一些弯路之后,法国也选择了积极均衡的城市化,从而在中小城市中形成了许多高密度的城市体系。然而,早期走的弯路仍然导致了另一个大规模的不平衡,空-the大巴黎地区集中了太多的人。相关研究表明,德国积极均衡的城市化战略不仅加速了德国的城市化进程,而且促进了1871年后德国大规模分散的人口流动,主要是近区流动,为产业结构升级创造了良好的劳动力资源环境。此外,它还为德国国民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定居城市,这大大缓解了房地产市场的供需矛盾。因此,德国作为欧洲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在房价、租金和房价收入比方面远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但其人均住房面积(47平方米)却名列前茅,而房价和租金却长期保持稳定。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重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政策来帮助落后地区促进发展。在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各省之间的城市化率差异逐渐缩小。在除直辖市以外的省份,2008年最高城市化率(广东)与最低城市化率(西藏)的比率为2.89倍,2017年降至2.26倍。然而,空城市化发展的不平衡依然明显。到2017年,仍有5个省的城市化率低于50%,都是西部省份。此外,东部三省城市化率较低,人口增长停滞并逐渐外流。自2001年以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口迁移继续集中在北京、天津和上海以及浙江、广东、江苏和福建等沿海省市。因此,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四个直辖市和沿海省份的城市人口比例长期处于全国城市人口的前列。“大城市化”已经成为中国空城市化不平衡的突出特征。目前,这四个城市都已成为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级大城市。2001年,在中国的27个省和自治区中,没有一个城市的人口超过500万。到2010年,广州和苏州不仅有五个人口超过500万的特大城市,还有两个人口超过700万的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快速发展不仅给这些城市带来巨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也对周边地区的人口、资本和工业产生虹吸效应。因此,如何解决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包括城市化与城市化的不平衡,已经成为中国下一轮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中国的陆地面积远远超过德国、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领土内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巨大差异。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均衡发展,将进一步考验中国人民和政府的智慧和决心。选择局部差异相对较小的地区进行区域综合开发试验,无疑是明智的。
在2018年11月1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中央政府宣布支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并将其提升为国家战略,重点落实新的发展理念,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深化改革。并在更高层次上对外开放,配合“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促进中国的改革开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长三角地区地方政府和学术界早就提出的区域一体化发展理念。它旨在通过建立一个综合的市场、运输、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加强区域内的合作与协调,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整体社会和经济发展。这一次,已经上升到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战争的层面,与“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合作无疑是这一理念的全面提升。
长三角融入国家战略,显示了中央政府推进区域社会经济均衡发展的决心,长三角中小城市建设的蓝图,也显示了中央政府推进均衡发展的思路和智慧。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实践过程中,一系列有利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新理念将逐步被提出、检验和总结,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作者崔伟,上海亿居房地产研究所流通研究所所长)
标题:聚焦长三角|从发达国家均衡城市化 看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9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