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73字,读完约4分钟

汽车消费纠纷一直是消费领域的热点问题,而汽车销售欺诈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日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就《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和退货责任规定》修订稿征求社会意见。目前,汽车销售欺诈的主要方面是什么?消费者应该如何捍卫自己的权利?记者采访了相关机构和专家。

遇汽车销售欺诈 可要求3倍赔偿

■欺诈主要涉及合同纠纷、产品质量、维护服务和虚假宣传

近日,北京阳光消费者大数据研究所和消费者网络发布了《汽车欺诈案例分析报告(2016-2018)》。报告显示,从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中国判决文件网向社会公布了451起汽车销售欺诈案件的判决,其中261起案件被法院判定为欺诈,占57.87%,11起案件被判定为欺诈

遇汽车销售欺诈 可要求3倍赔偿

据统计,451起汽车销售欺诈案件涉及69个汽车品牌。通过研究分析,欺诈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合同纠纷、产品质量、维修服务和虚假宣传。其中,合同纠纷375起,占83.15%;涉及产品质量52例,占11.53%;21例涉及维修服务,占4.66%;虚假宣传3起,占0.67%。

遇汽车销售欺诈 可要求3倍赔偿

在法院判定构成欺诈的261起案件中,判定构成欺诈的主要原因是运输途中的交通事故、里程变更、二次销售、发动机更换、车辆保险和临时牌照记录、车辆召回、零部件更换、售前维护、虚假宣传、劣质微尘车辆和车辆缺陷。

■在法院裁定构成欺诈的案件中,3倍的赔偿金额是最高的

在法院判定为构成欺诈的汽车销售案件中,赔偿项目主要包括购车款、利润、定金、佣金、维修费、服务费、酌情赔偿、车壳价格、玻璃价格、刹车片更换等赔偿类型。在法院判定为欺诈的汽车案件中,最高赔偿金额为13815085.74元。

遇汽车销售欺诈 可要求3倍赔偿

在法院裁定构成欺诈的261起案件中,3倍赔偿案件数量最多,共219起,占83.91%;一次性赔偿26例,占9.96%;两次赔偿5例,自由裁量赔偿5例,各占1.92%;原告自愿要求赔偿的案件有2起,占0.77%。

此外,消费者胜诉,但判决没有提及。虽然构成欺诈,但他没有承诺支付3倍的赔偿。1例按车费的5%支付,1例按1.5倍支付,各占0.38%。

在法院判决的190起不构成欺诈的汽车案件中,有33起案件被判赔偿,其中18起赔偿金额超过1万元,占54.55%。

■制造商和销售商故意隐瞒真相或告知虚假情况,所有这些都涉嫌欺诈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中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对消费者损失的赔偿,赔偿金额增加到消费者购买商品价格或者接受服务成本的3倍。汽车消费也不例外。

“故意隐瞒车辆真实情况,如故意隐瞒车辆运输过程中发生的交通事故,隐瞒车前维修记录,故意改变车辆使用后的里程数等,涉嫌欺诈;如果汽车制造商或销售商故意告知虚假情况,如劣质微型车、明显虚构的电动车续航里程等误导消费者做出错误选择的虚假宣传行为,也有欺诈嫌疑。”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法律研究协会副秘书长陈银江解释说。

遇汽车销售欺诈 可要求3倍赔偿

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组成员李斌表示,目前,法院的实务判决认为,欺诈行为不仅在合同成立前和合同订立时就已被认定,而且延续到车辆交付的全过程。法院认为,欺诈也应适用《消费者保护法》第55条的规定。有必要消除未通知新车预售检验(pdi)的情况。如果pdi检查未告知,法院通常认为消费者的知情权受到了侵犯,并会根据侵犯知情权的具体情况和车价等因素支持部分损失,但未告知pdi检查的判决不构成欺诈。

遇汽车销售欺诈 可要求3倍赔偿

“消费者应该培养一种证明感。如果他们认为经营者隐瞒了虚构的事实,他们可以考虑保留相关的证据材料。”李斌提醒说,相关承诺应该在合同中明确写明。如果合同明确指出有一辆新车没有使用过,也没有发生事故,则在购买该车之前的维修记录会在之后的维修过程中找到。这可以作为有力的证据,证明经营者在出售车辆时没有如实告知车辆已经修理的重要事实,可以认为经营者构成欺诈。

遇汽车销售欺诈 可要求3倍赔偿

人民日报(2019年4月16日02版)

标题:遇汽车销售欺诈 可要求3倍赔偿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9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