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23字,读完约5分钟

Mameiruo

5月17日,央行发布了《2019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情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作为一个常规而重要的政策风向标,市场各方都在密切关注这份报告。《报告》发表后不久,出现了对“选词”的各种比较解释。“闸门”的回归、“结构去杠杆化”的强调、“反周期调整”从“强化”到“适度实施”,甚至一些相关表述的“删除”,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变”与“不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每个季度报告中的措辞变化呢?如何找到永恒的主题?

当然,“改变”必须存在。随着内外部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市场情绪的波动,政策不可能保持不变。与其强调第一季度报告中有很多变化,不如说这些词语的变化应该是市场预期的。与之前的市场预期相比,一季度中国经济表现出较强的弹性,社会融资数据强于预期,房地产也表现出“小阳春”。特别是与之前相对保守的预期相比,虽然这种势头不能成为经济转折点的“铁证”,但它证明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仍有很大的摇摆空.在这种背景下,《报告》自然会在“保持稳定”和稳定市场预期的早期阶段考虑中长期改革的要求。通过叠加以往重量级会议上表达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文字”变化背后不变的发展逻辑。

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变”与“不变”

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梳理几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不难发现,在不同表述、不同侧重点的“删减”比较下,每份报告应该发挥的作用是一致的。

一是以问题为导向,解释或解决经济金融运行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回顾过去一年左右的货币政策执行情况报告,除了例行的项目总结外,每份报告都会设立专栏,这往往是对当前热点事件和重要政策问题的解释。

例如,2018年一、二季度重点关注人民币国际化、宏观杠杆率变动和人民币汇率变动,而从二季度开始,连续几个季度重点关注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民营经济和金融支持,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发展,积极推进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的有效实施。在一系列特殊解释的背后,是从宏观杠杆率变化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关注路径。在对这些话题的解读背后,是一系列适时微调的配套政策,这些政策是对市场舆论、企业信心、宏观趋势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及时行动。

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变”与“不变”

从2018年第二季度开始,加强对私营企业和小微政策的金融支持是显而易见的。尽管不同的政策在此期间有不同的表现和优势,但加强实体、寻求协同和结构调整的思想贯穿始终。在手段和表达方式的变化背后,不变的是根据市场情况解决具体问题和具体措施的态度。

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变”与“不变”

二是实现预期导向,向市场释放重要政策信号。

除了解释和说明之外,一系列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在预期导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逐渐成为决策层和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一种常规沟通方式。

长期以来,对于政策解释一直存在不同的意见和理解,这不可避免地导致市场主体“雾中看花”的困惑。作为权威的声音渠道,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是一种透明的沟通机制,可以追踪、比较和研究,大大降低了市场中的“噪音”。

无论是对短期政策的解读,还是对中长期改革政策的梳理和理解,通过一系列的报道,市场对下一步发展目标会更加清晰,市场信心也会增强。

第三,注重中长期改革,逐步优化改革,以引起市场对改革的讨论和关注。

事实上,除了市场波动或宏观形势的变化,每一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都在持续关注和关注重要领域的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研究、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开放等关键改革问题一直是报告关注的焦点。其中,既包括基于国内现状的政策背景研究和解读,也包括与国际主要国家情况的比较和借鉴。通过这些问题,对专家、学者、市场主体等相关政策进行了探讨,以促进改革的稳步、渐进。

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变”与“不变”

当然,在不同的时间点和不同的政策背景下,长期以来被贴上“稳定”标签的货币政策似乎也有微妙的变化。市场各方也对“换词”保持高度警惕。对此,早在2018年第四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就对如何理解“稳健的货币政策”给出了明确的回应: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不意味着货币条件保持不变,而是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动态优化和反周期调整,适度平稳经济周期性波动,防止上行期过热和通胀,下行期抗击经济衰退和通缩。

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变”与“不变”

这种解释是对《报告》中“变化”和“不变”背后的真正逻辑的解释:短期控制周期性风险,长期促进改革和发展。前者是为了创造一个稳定的、可预见的发展环境,后者是为了理顺体制和机制,更好地激活市场,最终达到“促进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和发挥资本市场功能、促进国民经济整体良性循环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三角关系”的根本目标。

标题: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变”与“不变”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8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