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42字,读完约7分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讯“社会共治与资源共享”食品安全科普研讨会近日在北京科学中心举行。研讨会得到了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公室、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研究院主办。与会者就新时期如何更好地开展食品安全公众宣传和食品教育提出了建议。
市场监管总局:全面推进食品安全信息资源共享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抽样监测司副司长梁刚在讲话中说,食品安全首先是生产和管理。为了不断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幸福和安全感,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下,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也在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和资源共享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首先,主动公布监督和抽样信息。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每周向公众发布食品安全监管和抽样信息,对不合格食品信息进行专业解读和解释,并向公众发出风险警示。每月、每季度、每六个月和每年,对监督抽查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和公布。通过信息披露和数据共享,在满足消费者知情权的同时,也允许公众用脚投票,迫使生产经营企业履行其主要责任。
第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近年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定期召开食品行业科学/协会会议,报告食品安全信息,讨论食品安全形势,研究食品安全问题及对策,特别是组织权威专家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研究院合作,针对食品安全热点和风险点,编写并发布食品安全消费提示和风险分析。
第三,拓展风险预警沟通的新渠道。在巩固与传统媒体合作的基础上,积极利用新媒体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在中国政府网等权威媒体平台上设立专栏,利用网站、微信、微博、公众号等载体传播食品安全信息,开发“食品安全检查”风险预警交流信息服务平台、标题号和公众号,扩大食品安全信息受众,提高可及性。目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推出的食品检验结果查询软件“食品安全检查”已经完成了与中国政府网和国务院客户服务中心网站的对接,累计访问量超过2000万次。
第四,全力推进食品安全信息资源共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将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农业和农村事务部、海关总署、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现的不合格农产品、进口食品和加工食品进行通报、监督和抽查,便于形成联合监管力量。同时,深入挖掘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监测数据,编写食品安全抽样检验信息专题报告,告知食品部门和地方监管部门加大食品安全信息资源共享。
梁刚说,还应该指出,中国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和资源共享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食品安全信息水平不够深入,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权力有待进一步启动;二是食品安全信息资源标准不够统一,数据资源的共享和整合仍然困难。希望通过食品安全预警和风险交流,增进监管部门、生产经营企业、行业协会、专家学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理解和信任,缩小各方信息认知差异,动员全社会参与食品安全共管。
食品教育与科普的四个重点――人、力、声、景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研究院副秘书长刘浩宇代表学会作了题为“凝聚行业力量,推进食品教育科普”的报告。他与与会者分享了为什么要进行食品教育,以及如何真正促进食品教育和大众科学的发展。
中国的食品市场是“两头大中间小”的S型。从长期关注底层的价格竞争到适应中产阶级崛起和年轻一代多样化需求的价值竞争,“安全与健康”不仅是必须关注的主题,也是产业价值的增长点。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食品工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安全和健康齐头并进的时期。“风险沟通是短板,食品安全信息的不对称加剧了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欲望。”在多年的实践中,中国食品科学技术研究所总结出食品教育和科普的四个重点。也就是"某人"--首先,用通俗科学的语言表达专业词汇的专业人士;“强大”——和平时期的科普与危机相结合;“声音”——要有发言权,就要在科技界形成联盟,媒体要传递积极的科学能量;“大有可为”——把食品教育和科普工作落到实处,让消费者受益。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报道,多年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研究所在科普工作中形成了五大展示形式和三大工作板块。自2013年11月起,研究所承担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风险分析项目。从最初的每周食品安全热点解读,逐渐发展为以风险预警为特征的潜在风险解读和消费提示。由学者和学术领袖形成的“学术共识”确保了每期分析观点的专业性和不可辩驳性。此外,该研究所还通过开展政府项目来促进科学知识的正确传播,这三个项目是:食品科学和技术术语的审批、中国大百科全书食品学科的编纂和中国科普百科全书科学条目的编纂。同时,学会还建立了一个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素材库。
如何在新时期食品工业中普及科学是有效的。
如何在食品工业中普及科学?拥有10多年科普工作经验的云表示,做科普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推动行业的发展。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做科普工作更重要的是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也就是说,在企业还没有出现危机的时候,就应该与公众做好沟通,展示良好的企业形象。这样,一旦出了问题,就很容易与公众沟通。云不经意间提醒,企业在做科普工作时,要尊重专业精神,与科普人、科普媒体、科普平台合作。
食品行业应该如何做科普才有效?云无心认为,首先,言语必须是正当的。“这个基础从何而来?”一是国家标准;二是权威组织的指导;第三,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其次,在解释我们自己的相关研究时,我们必须保持克制。如果一项科研成果被夸张地解读,行业专家会把你作为辟谣的对象,而科学的普及可能会适得其反。
日本恒邦和威纪念馆馆长、日本方便食品工业协会食品教育促进委员会前主席孙铁麟智龙分享了日本食品教育的经验。孙铁麟说,在日本推广食品教育离不开卫生、农业和教育等许多政府部门的支持。2005年,日本政府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食品和教育的基本法。
他说,制定《食物和教育基本法》的根本目的是让人民掌握正确的饮食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在工业方面,企业通过开设博物馆向成年人传播科普知识。例如,日清开启了和威纪念馆。这个展厅有很多创新。许多孩子拿着探险笔记本去寻找方便面的秘密。也有专家以连环漫画的形式介绍方便面。此外,在展厅里,和威工厂的孩子们也可以手工制作腊面。
"食物就像一把钥匙,是通往大自然和心灵的钥匙."杭州食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吴敏在《分享感官食品教育实践——机遇与挑战》报告中分享了中国食品教育的科普实践。吴敏认为,通过训练,你可以提高你的感官敏锐度,并有选择食物的自主权,从健康饮食到愉快饮食。吴敏认为,积极的价值导向必将为食品研究的科普工作带来新的创新可能性。在她看来,经验互动不同于单一的灌输,能力建设和知识的单向传播也是如此。她希望选择更有利于观众接受的方式,既有趣又有效。
在这次活动中,中国食品科技学院“食品安全走进千家万户——走进餐饮与校园”活动同时发布。此外,中国食品科学技术研究院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工商大学柯立静教授,中国经济网食品频道总编辑王成,三元体验营销部主任朱,怡海嘉里龙鱼体验馆主任杨锐,新和公关部经理游跃,雅库特学术公关部主任李?本文结合各自企业开展科普工作的经验,畅谈了企业开展科普工作的思路和实践经验。
标题:食品安全科普工作研讨会举办 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科普与食育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7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