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09字,读完约6分钟

初夏,我从青海省格尔木市南下,最终踏上了海拔4484米的青藏铁路王琨站。环顾四周,珠穆朗玛峰被白雪覆盖,万仞山屹立不倒。

距拉萨站999公里,是青藏铁路的起点。再往前走,它是可可西里无人区和唐古拉,长江的源头。

半个月来,从青海西宁到西藏拉萨,记者走进青藏铁路沿线的主车站,参观了生命创造的“爬梯”——老关角隧道,聆听了察尔汗盐湖腹地工作区35年的坚持,见证了藏羚羊在清水河大桥下的迁徙,见证了正在建设中的“数字公路”正在“中国加速”的耗尽...

青藏铁路走过35年

西宁至格尔木段通车以来,青藏铁路已经走过了35年。这个“世界屋脊”上的钢铁大动脉见证了跨越式发展的时代足迹。

为了控制冻土和保护生态,雪域高原不再遥远

青藏铁路西起西宁,西至格尔木,南接公路,犹如一条粗壮的臂膀,拥抱着青藏高原。1984年青藏铁路西阁段(西宁至格尔木)通车,2006年杰拉段(格尔木至拉萨)竣工通车。从1978年到2018年,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运营里程从297公里增加到3035公里,增长近11倍。

青藏铁路走过35年

青藏铁路老关角隧道附近的青海省天峻县有一个小型烈士陵园。张,一个老铁路战士,一年来几次,在那里埋葬了50多名铁路战士。

1974年,张带着他的部队来到关角山,啃着西阁段最坚硬的骨头——关角隧道。这里寒冷缺氧,年平均气温低于零摄氏度。"为了放下这根硬骨头,许多同志献出了生命."张擦了擦眼泪。

五年前,老关角隧道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新关角隧道正式通车。“在过去的4.01公里中,我们已经维修了25年。如今,全长32.6公里的新官角隧道只用了7年时间。”张感慨地说:“火车通过关角山的时间从2小时缩短到了20分钟。我过去真的想不起来。”

青藏铁路走过35年

2001年,杰拉段开始建设。多年冻土是杰拉至拉萨铁路建设中的世界性难题。“冻土是隐藏在土壤中的冰。随着温度的变化,冰的体积也在变化。”青藏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部科学研究与测量研究所副所长王说:“我们正在流动的土地上修铁路。”

青藏铁路走过35年

通过监测,青藏铁路多年冻土段最大沉降控制在50 mm以内,96%的路基年沉降控制在20 mm以内,列车在冻土段保持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是世界上冻土铁路运行速度最高的列车。

每年5月和6月,高原小精灵藏羚羊都会迁徙到可可西里的卓乃虎藏羚羊聚集区。张文是杰拉段的第一批火车司机。青藏铁路修建期间,建立了许多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它们在火车桥上奔跑,在动物桥下行走,彼此不影响,和谐相处

青藏铁路走过35年

物流繁忙,眼界开阔,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罗松曾的母亲第一次乘火车,她的目光从未离开过窗外。“多快啊!我甚至看不到这一幕!”同事笑着告诉她:“你儿子开的火车比这还快!”西藏祖母激动地拍手。

罗松·次仁是青藏铁路上唯一的藏族动车司机。"铁路让我离开了高原,改变了我的生活。"

2006年,列车首次进入拉萨。尼玛·次仁(Nima Tsering)是西马村的一名村民,他无法忘记火车经过门口的那一刻。"全村的人都出来迎接。"

“过去,塞马村是一个纯粹的农业村。该村800多名农民守卫着不到1000英亩的土地,种植绿色大麦和土豆,依靠天空吃饭。一个年收入5000元的家庭是富有的。”尼玛·策林回忆道。

2007年,西马村利用靠近拉萨西货运站的优势,成立了西马童珍物流有限公司,并开始物流运输。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物流公司蓬勃发展,超市、酒店和汽车修理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塞马村也从一个“农业村”变成了一个“物流村”。

青藏铁路走过35年

"现在公司年收入高的村民可以拿到7万多元."尼玛·次仁高兴地说,全村人都是通过持股的方式加入物流公司的。去年,公司从987万元的收入中拿出850多万元给村民。

现在西马村不得不搬走――西站将被扩建。这块祖传的土地,愿意搬走吗?尼玛次仁哈哈阿哈乐了,“动起来!随着车站的扩建,物流越来越发达,生意也一定越来越红火!”

青稞啤酒、高原矿泉水、牦牛奶制品、民族工艺品...西藏特产走出了高原的深处。“我们合作社的酸奶在拉萨和格尔木都有市场。铁路运输成本比公路运输成本低,损失大大降低。”西藏那曲著名的金陵羊——共宗农牧经济合作社的负责人龚曲说。

青藏铁路走过35年

新技术、新里程和智能道路展现新面貌

在西宁至拉萨的z6801直达车上,来自美国的迪克一边欣赏沿途的风景,一边不停地用手机拍照。列车配有分散和集中的氧气供应系统和自动调压窗,使乘客出行舒适。

在安全舒适的旅程背后,数字化的现代铁路运输系统正在处理各种复杂的情况。青藏集团调度办公室副主任杨敏君表示:“在设计之初,我们就决定建设一条数字铁路。格拉段是中国铁路人力投入最少的一段。”

西格段无人值守的哈尔吉尔变电站内有一台智能牵引变电站巡检机器人,该机器人配有可见光摄像头、红外热像仪、声音采集等检测设备,并具有无轨定位和导航功能,可替代巡检人员进行日常和紧急巡检工作。

进入青藏集团西宁调度中心,几十名工人在13个工作站上指挥着3035公里的铁路运输。这个“大脑”与“千里眼”和“顺风耳”相连。青藏铁路配备近3000台摄像机,铁路运营状况通畅;52个风监测点自动实时上传信息,提示调度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道岔融雪装置自动检测积雪和环境温度,并远程控制加热和融雪。

青藏铁路走过35年

格尔木的意思是“河流汇聚的地方”。今天的格尔木是一个“干码头”,乘客和货物从西方的各个方向聚集在这里。正在建设中的新疆格尔木至库尔勒铁路全长1213公里,将成为往来新疆的第二大通道。

在格库线图拉海站的通信机房里,一排排崭新的输电线路整齐地堆放在透明的玻璃地板下。“这些信息传输设备都直接连接到西宁,而工作帐号都连接到网络上。维修人员扫描二维码,所有信息记录一目了然。”中铁电化局葛库工程指挥部通信专业经理李江泉介绍。

青藏铁路走过35年

到2020年,青藏集团的营业里程将达到3980公里。“人尽其才,货畅其流”的新开放通道正在铺设,满载幸福的列车滚滚而来。

人民日报(2019年6月19日02版)

标题:青藏铁路走过35年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7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