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94字,读完约2分钟
■我们的记者刘磊
2019年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第六年。在过去的六年里,中西方音乐产业相互学习,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以2018年上演的“马可波罗”为例。这部歌剧最大的特点是创作过程中的“国际化”。马克·波罗是由中国诗人魏金和德国作曲家施耐德用中文创作的,由中国、丹麦和英国歌手用中文演唱。作为一名接触过中国民间音乐的音乐家,施耐德将琵琶、二胡和长笛等中国元素融入到他的作品中。比如,南宋时,他用丝绸和竹子来表现江南风光,用长调和呼麦来表现忽必烈,使中西音乐巧妙融合。
作为该项目的执行制片人,广州大剧院副总经理陈睿在最近举行的2019中国(北京)音乐产业大会上谈及此事时表达了很多情感:“这个中国故事已经由国际团队处理,特别是在导演和作曲之后。经过处理,中文文本被转换成欧化文本,最后欧化文本被呈现给中国观众,产生了非常奇妙的效果。”她说,在首映式后,一位观众给出了反馈,“我觉得这不是中国和德国、中国和英国艺术家的共同作品,我觉得创作团队的默契非同寻常。”"这是中西音乐融合的最好展示."陈睿说。
加拿大太阳马戏团全球巡回演出高级副总裁芬德利·泰勒也表示,音乐合作最重要的是双方的相互理解。“与中国的合作始于1999年,至今已有20年。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合作,与当地的中国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关系,更加熟悉中国市场。”
近年来,中国除了在音乐表演方面与国际接轨外,还借鉴了西方先进的音乐教育或艺术培训经验,加强了中西文化交流。
奥地利创意音乐学院的创始人克里斯塔·穆斯格在会上表示,她将于2020年开始与中国合作,加强中奥音乐交流。届时,我希望两国的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在学术、技能、创造力和自我表达方面进行交流和讨论。“我们希望通过小组学习将学院的教学方法引入中国,进一步培养具有音乐天赋的儿童。”
克里斯塔·穆斯格说,正因为知道音乐教学在现实生活中是一种“奢侈”,所以在未来与中国合作的过程中,将采用与奥地利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学院将以不同的方式举办研讨会或会议,让更多的学生和教职员工参与进来,“希望将音乐创作教学这一专业引入中国,在音乐交流和与中国的交流中取得成绩。”
标题:接轨国际音乐产业迎新机遇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6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