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29字,读完约8分钟
阿努帕·蒂帕拉(Anupa Tipala)是一名年轻的泰国人,从小就立志要成为一名火车司机。最近,他获得了一份在中国学习铁路技术的奖学金。由于“一带一路”的建设,他离“火车人”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巧合的是,亚洲开发银行行长竹彦中也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发现了类似的“感觉”。他最近表示,如果有合适的项目,亚行愿意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
从普通人到国际组织,“一带一路”倡议的全球“圈粉”,是中国自强不息、共谋发展的缩影。今天的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暖流”,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世界支持者和同行。
坚持开放发展、互利共赢
137个海外国家和地区、21个国际组织、8000家中外企事业单位参加了展览;建立全球服务贸易展望委员会;会议期间,签约意向累计达到1050.6亿美元...在夏季首都,“北京交易会”如火如荼,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中外服务贸易高层次合作搭建了纽带和桥梁,见证了中国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坚定不移,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无限潜力和广阔前景。
在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逆流而上的时候,中国正在以更加深入的开放措施、更加积极的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政策以及更加有效的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为全球经济增添活力和力量,并日益成为世界发展的信心源泉。
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既是世界工厂,也是世界市场...一系列引人注目的称号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实力、潜力、活力和韧性,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与世界分享机遇的责任和行动。
自2018年3月以来,美国政府不顾各方反对,单方面挑起中美经贸摩擦。面对咄咄逼人的贸易欺凌,中国保持了战略决心,冷静应对,显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捍卫多边贸易体制和国际贸易秩序的坚定决心。同时,中国一贯奉行既定政策,不受任何干涉,坚定不移地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充分开拓中国与世界共享的机遇。
从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到制定外商投资法,从降低关税水平到扩大外资市场准入,一系列扩大开放的艰难举措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永不停止改革开放的勇气。放眼世界,从非洲到拉丁美洲,从欧洲到中东,“一带一路”的建设正在打破山与海之间的屏障,扩大空的发展,连接全球市场,把“被遗忘的土地”变成“希望的田野”,打开通向广阔世界的大门。
“在一些国家质疑全球化、多边主义,甚至采取一些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背景下,共同建设‘一带一路’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促进开放合作、促进自由贸易的良好平台。”智利总统皮涅拉说。
一些学者认为,当今世界经济正在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桥梁的“双循环”体系,连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开放贸易、投资和产业链,创造全新的需求和供给。作为“超级链接”和“共享中心”,中国视互利共赢、和谐共生为打开未来的正确途径。
勇于承担大国责任赢得世界
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国际形势,中国恪守道德,肩负使命,不断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等全球性行动,努力维护世贸组织等多边机构的权威……中国在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系方面的努力是国际社会显而易见的。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表示,中国支持多边主义,信守对世界的承诺,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智慧和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历史责任。
中国决心推动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和公正的国际秩序。无论是在中东还是在拉美,面对国家间的分歧和摩擦以及地区冲突,中国始终从事情的是非曲直出发,不偏不倚,不偏袒个人利益,讲公道话,做公道事,为消除冲突、化解分歧提供公正和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在当今世界的许多冲突和动荡地区,中国正日益成为维护和平的信心和力量的源泉。从积极参与推动半岛问题政治解决的进程,到推动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阿富汗、也门等热点问题的磋商,中国始终主张以和平对话代替冲突对抗,提出照顾各方关切的方案,赢得了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多的赞誉。
从应对气候变化到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从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更好的发展到促进国际反恐合作...在许多需要承担责任的国际领域,中国以“天下一家”的情怀为世界做出了最大的贡献。
相反,一段时间以来,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一直与世界发展的潮流背道而驰,与国际社会的心意背道而驰。“从6月10日起,将对所有出口到美国的墨西哥商品征收5%的关税,直到非法移民停止通过墨西哥进入我国”——美国挥舞着一根“关税棍子”,将其扔向邻国墨西哥。
从国际组织和多边协议中“退出集团”,向其他国家挥舞贸易欺凌大棒,以及美国政府危及国际合作、损害各方利益的欺凌行为,受到了包括美国盟友在内的世界各国的普遍反对。法国总统马克龙曾忧心忡忡地说,世界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多边体系正面临崩溃。
面对一些人逆历史潮流而动,奉行“弱肉强食”的世界霸权,中国始终坚持国际道德,努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谁与世界共生,谁对世界怀有敌意?这是不言自明的。
促进文明交流,共享美与美
初夏的北京,一个开创性的亚洲文明对话会议如期举行。除了来自47个亚洲国家的代表之外,会议还邀请了来自拉丁美洲、欧洲和其他地区的代表就文明交流进行广泛的讨论。这一“文明之约”为支持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发出了强有力的声音,释放了坚持相互尊重和促进文明融合的积极能量,并在世界各地引发了积极的反响和持久的“共鸣”。
一段时间以来,诸如"文明冲突"和"文明优越性"等错误论点泛滥,呼应了民粹主义和种族主义,引起了广泛关注。
高低文明之间没有区别,只有美丽和多彩文明之间的区别。从人类文明和谐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明确反对所谓的“文明冲突”,致力于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为促进世界文明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实现持久和平贡献智慧和力量。
上海合作组织前秘书长阿利莫夫认为,这次文明对话将有助于加强合作,实现亚洲的和平与共同繁荣,也有助于解决国际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贩毒和气候变化等共同的人类问题。
一直以来,促进人文交流和文明对话是中国外交的重要支点和美丽景观。中国致力于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文明之路”,实现沿途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文明融合。在中国的倡导下,建设“文明之路”日益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意识形态共识和共同行动。
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中,文化交流与经济和政治安全共同构成该机制的“三轮驱动”;在上海合作组织中,人文合作与安全和经济齐头并进,为上海合作组织的持续蓬勃发展注入了不竭的活力。作为金砖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的重要成员,中国高度重视文化交流和文明融合,这深刻标志着机制和组织“人文气质”的形成和培育。
平等、相互学习、对话和宽容的中华文明理念也包含在多边和双边交流的许多细节中。从雁栖湖到习字湖,到长城脚下的世博会,重大多边和国内外交场合,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融合东西方元素,激发精神共鸣;从非洲到拉丁美洲,中国倡导的许多文化交流活动赢得了广泛赞誉;在高层官员的引领下,中外高层人文交流机制日益丰富,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正在形成。
超越文明之间的隔阂,相互学习,超越文明的优越性,是中国的宣言和行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历史学教授查尔斯阿姆斯特朗(Charles Armstrong)认为,通过倡导不同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之间的多元文化与和平共处,中国已成为欧洲、亚洲和更广泛地区相互联系和交流的催化剂。
凭借文明的力量,涓涓细流流入河流、湖泊和海洋,共同的命运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认同。
顺应潮流,大义凛然,勇往直前,求同存异。今天的中国正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拥抱世界,以辉煌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与其他国家携手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明未来。
(新华社北京六月三日电(记者韩良、郑汉根)
标题:人民日报:立己达人谋大同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6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