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90字,读完约4分钟
“数字普惠金融助力农村振兴峰会论坛”近日在郑州召开。与会专家学者讨论了“普惠金融与农村振兴”、“兰考普惠金融发展经验交流”、“数字化与普惠金融发展”等议题,探讨了以数字化普惠金融为起点推进农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和路径。
准确理解普惠金融的内涵和外延是把握新时期普惠金融发展路径的关键。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市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许认为,发展普惠金融与社会主义追求公平正义息息相关,应在新时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由普惠金融向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转变。此外,作为公民在金融领域经济权益的反映,普惠金融应成为所有公民的基本权利,如生存权和发展权,并应得到法律保障。前国家社会保障基金委员会副主席用一个新的企业成长案例解释了普惠金融的“普”和“惠”。“普”的关键在于为最终客户提供服务;“效益”在于创造性地搭建一个平台,降低成本,为用户创造价值。王忠民认为,普惠金融的发展应注重产业链与资本链的衔接,提高私募股权、风险资本和证券市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包容性。普惠金融促进会筹备组组长刘克谷表示,商业金融、普惠金融和公共金融应该分工互补,普惠金融的发展应该坚持市场化原则。关键服务商业金融不能同时覆盖金融安全未覆盖的领域和群体。建议细化实体经济的分类,符合大、中、小金融机构的比较优势和市场分工,引导建设准公共的基层金融体系,以扶贫济困。
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一项重要决策安排,它给普惠金融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室主任姬敏表示,实施农村振兴战略,将加快中国农业产业规模、产业主体和生产形式的转变,加快形成全产业链、全附加值、全生态链和全要素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它还将带来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经济主体多元化和技术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将给金融机构带来新的考验,包括综合创新服务能力的考验、差异化服务和定价能力的考验以及市场主导地位的考验,中国建设银行普惠金融部总经理张卫中认为,农村地区是普惠金融的最大市场。随着农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农村和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将更加旺盛,这将为普惠金融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数字技术是促进包容性金融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与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普惠金融需要金融技术来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增强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姬敏认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培养优秀的市场参与者是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两个关键环节。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副秘书长杨农表示,数字普惠金融在带来效率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挑战。必须避免数字普惠金融的普遍化,避免技术应用造成的新的数字鸿沟,避免过度的数据收集和滥用。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直支行副行长崔认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存在两个需要突破的瓶颈:一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在数据资源共享与整合、政府大数据管理与使用等领域缺乏规范。向导;第二,数字普惠金融监管改革仍落后于创新实践。中和农村信贷副总裁白雪梅认为,智能手机的普及和金融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数字红利将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带来广阔的前景,但不应忽视线下普惠金融方式,以避免数字经济时代生活条件和文化水平差异造成的数字鸿沟带来新的金融抑制。
普惠金融在兰考的实践和成效受到广泛关注。兰考县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在解决普惠金融落地问题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兰考县县长李明军表示,试点地区形成了以数字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为核心,以金融服务体系、普惠信贷体系、信贷信息体系和风险防控体系为基础的“一个平台、四个系统”普惠金融兰考模式,为兰考脱贫和推进农村振兴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刘克谷认为,兰考的技术模式充分利用了网上、政府和社会信息,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崔在讲话中说,兰考在普惠金融探索中注重“五个结合”,实现了“五个帮助”,即普惠金融与金融扶贫的有机结合,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普惠金融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农村产业的繁荣;普惠金融与基层党建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农村治理的有效性;包容性金融和激励政策的有机结合有助于资源的包容性配置;普惠金融与信用建设有机结合,助力农村文明。
标题:专家建言乡村振兴:让数字普惠金融成为乡村振兴助推器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6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