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94字,读完约2分钟

傅廷栋正在油菜田里做科学研究。

刘涛(影像中国)照片

草帽、书包、深靴、水壶、工作服和笔记本。4月下旬,武汉的气温接近30摄氏度。烈日下,院士还在油菜田里带着他著名的“傅六件套”。学习、观察和记录...

“现在我老了,我一天只去田里四五个小时,过去是八个小时。”傅廷栋带着浓重的广东口音说道。在做了一生的油菜育种研究后,他很高兴看到油菜田里开着鲜艳的黄色花朵。

傅廷栋是世界著名的作物育种专家。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他目前是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和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自1962年考入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的前身)以来,他与油菜籽结下了不解之缘。

油菜院士的六件套(爱国情 奋斗者)

“过去,我穷的时候,一个月只能供应三两到半斤油。菜籽油是我国食用植物油的主要品种。解决吃油问题的关键是提高油菜籽的产量。”傅廷栋说。直到20世纪70年代,大白菜型油菜主要种植在中国,产量低,病害严重。为什么不研究油菜的杂种优势?当时,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寻找雄性不育的“雌性油菜”,但一无所获。

油菜院士的六件套(爱国情 奋斗者)

甘蓝型油菜是一种自花授粉植物。杂交首先要找到一种雌雄蕊退化正常的油菜,即“雌性油菜”。为了这次“强奸母亲”,傅廷栋在学校的试验田里拿了六套,在农村的田野里搜寻了两年,排除了几十万个样本。最后,1972年3月20日,傅廷栋在“波利马”品种资源圃中发现了一株雌蕊正常、雄蕊萎缩的植物。

油菜院士的六件套(爱国情 奋斗者)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2000年,波尔玛雄性不育系已经影响了世界近20年。在世界杂交油菜生产应用的前10年(1985-1994年),国内外育成的“三系”杂交油菜约有80%是由傅廷栋首次发现的波尔玛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育成的。

看到中国油菜种植面积从不到3000万亩增加到1亿亩,亩产量增加了三倍,总产量达到1400万吨,傅廷栋感到非常自豪。如今,中国的油菜种植从长江中下游一直延伸到西北。食用油的品质不仅有了质的飞跃,而且还扩展了观赏花、饲料、肥田和蜂蜜等多种功能。回顾过去的科研过程,他经常告诫学生:“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协作是创新的条件,奉献是创新的动力,思维是创新的灵魂。”

油菜院士的六件套(爱国情 奋斗者)

人民日报(2019年5月9日02版)

标题:油菜院士的六件套(爱国情 奋斗者)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5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