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04字,读完约3分钟
在目前的新股发行审批制度下,a股上市公司仍然是稀缺资源,上市公司数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然而,比较上市公司的数量是不可取的。在一些地区,不顾市场规律,行政干预和鼓励苗头,片面追求上市公司数量,这种做法不应该提倡
就在2018年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后,一些机构推出了所谓的县域上市公司数量清单、县域上市公司创新清单、县域上市公司专利清单等。自然,它几乎可以在没有调查或数据的情况下安排。无独有偶,为了增加上市公司的数量,一些地方对受到处罚甚至违法的“病”企业开绿灯,一些地方组织公关团队上市,力争尽快拿下“中国上市公司第一县市”、“上市公司第一区”的招牌。
各地竞相增加上市公司数量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是由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优化融资结构、稳定财税和就业等综合因素造成的。在目前的新股发行审批制度下,a股上市公司仍然是稀缺资源,上市公司数量的确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风能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5月6日,中国有3600多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42万亿元,总股本6.6万亿股。据2018年财务报告显示,500家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净利润超过3万亿元,成为拉动各地区经济发展和稳定就业的重要力量。打好上市公司牌,不仅有利于优化本地资源配置,把培育上市公司作为重组和促进转型的起点,也有利于提升区域企业竞争力,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推出区域名片。
由于诸多优势,各地纷纷推出“上市倍增计划”、“上市收费计划”和“上市分红计划”等。,鼓励企业上市,在人力、财力和物力方面筹集资金,并一直为相关事宜开绿灯。在基于上市公司数量的英雄概念的指导下,一些地区出现了奇怪的上市现象。一些企业在政府的补贴下玩了多年的“金融把戏”,多年来亏损变成了巨额利润。部分企业明显违反《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不具备上市资格,却被当地政府“轻”甚至“病”上市。其他企业显然不愿意上市,出于各方利益的考虑,它们被迫上市或在新三板上市,这影响了它们的长远发展。
竞相比较上市公司的数量是极其有害的。一些“生病”的上市公司刚刚登陆资本市场,暴露出金融“地雷”或债券违约“地雷”。那些不具备上市资格的企业会秘密地将一些头脑不清的高管传下去,并从资本市场上借用许多工具。空上市公司公开炒作“空壳”资源...各种危害,不仅没有给当地经济、
企业上市应该是独立行为、市场行为和法治行为。在某些领域,上市公司的数量应该不顾市场规则、行政干预和鼓励而单方面追求。这种恶劣的作风应该受到严惩。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加强对地方上市公司的培训,让地方政府熟悉上市流程和“红线”,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企业上市观,避免“病”企业伪装成“优秀学生”。杜绝简单比较上市公司数量的问题;二是进一步完善证券发行与承销、信息披露、上市公司退市等相关法律法规,使守法企业可以随心所欲地上市,对欺诈上市和非法上市的企业予以处罚;第三,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增加有效金融供给,减少数千万企业的“独木桥”现象,让有发展潜力的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科技型企业自主选择多元化融资方式,实现与当地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标题:经济日报:攀比上市公司数量不可取 危害巨大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5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