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26字,读完约7分钟
摘要:经济与金融血脉相连。正在进行高质量转型发展的中国,迫切需要通过金融供给面的结构性改革,建立高质量的金融供给,刺激增长势头。
供应方结构改革迎来了升级版。
2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明确提出“深化金融供给面结构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坚决打好防范和化解包括金融风险在内的重大风险的攻坚战。随后,金融供给方面的结构性改革成为今年两会的热门话题之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等部门多次深入阐述了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内涵和推进的具体路径。
除了权威部门,更多的专业人士对此直言不讳。
3月8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主任黄指出:“近年来,我国货币供应和金融体系存在三大问题,都需要在金融供给方面的结构改革中加以解决。”3月23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在“2019中国发展论坛”上表示,中国目前面临的结构性失衡,根源在于要素配置失衡,其中金融是最关键的。
“在金融供给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根本问题在于金融体系的结构存在问题。”交通银行(港股03328)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指出,为了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深化相关领域的改革更加重要和紧迫。
由于这次改革,中国金融业的未来地图可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关注“结构”和“方法”的两个核心
金融供给方面的结构改革的帷幕拉开了,这是基于去杠杆化的预期目标。
2月25日,中国银监会副主席王兆兴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结构性去杠杆化已经实现了预期目标:“两年来,银行业共处置不良贷款3.48万亿元,及时腾出了新的信贷供应空空间,有效支撑了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
这也意味着,在信贷紧缩、货币宽松和严格监管的共同作用下,始于2016年下半年的金融去杠杆化战争已经实现既定目标,并将很快退出主要任务序列。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新工作的重点已经转移到“六个稳定”。金融体系如何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已成为当前金融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何改变它?围绕这一改革,我们将找到两个关键词:结构和模式。
3月28日,上海新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刘晓春在题为《金融供给方何去何从》的演讲中指出,金融供给方结构性改革的目的不仅要增加融资量和金融机构,即所谓的定量金融供给,“还应提供更有效的优质金融供给”。
刘晓春的观点很有代表性。许多专业人士认为,实施这一改革的核心是调整和完善金融供给方的结构和金融供给方式。“这是前一时期的改革,不是资金的供给,而是资金的供给。”刘晓春解释道。
逐步推进利率一体化
深化金融供给结构改革,不仅要优化金融结构,还要通过多种手段降低融资成本。服务对象直接指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
事实上,去年年底,高层官员正式提出了金融供给方面的结构性改革,这与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困难和融资成本过高密切相关。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一直通过各种货币政策操作压低银行间市场利率,但有迹象表明,一些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实际感受到的融资成本仍偏高。
推进利率一体化已成为中国25年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后一英里”。
“要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就必须实现市场化的风险定价。简而言之,金融的基本法则是,资本成本应该和你所面临的风险一样高。现在,如果我们不能完全放开,我们能让利率更加灵活吗?如果你不这样做,问题就永远无法解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在接受《时代周刊》记者采访时强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表示,2019年将“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降低实际利率水平”。根据连平的分析,利率“两轨一轨”的推进从内涵上讲是非市场利率和市场利率的融合,但实质是取消官方确定的存贷款基准利率,“使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在市场供求和货币政策的引导下由金融机构自主决定。”
“加快利率市场化不仅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还可以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提升内部实力,提高自主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连平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说。
连平还提醒,对利率市场化的攻击需要“积极稳妥”地进行。
事实上,存贷款基准利率是银行业资本价格的两个锚:一个锚定资产方的定价基准,另一个锚定负债方的定价基准。“取消基准利率后,‘锚’的消失将缩小银行业的存贷款利差,并给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系统带来操作风险。”深湾宏源证券固定收益总部副总经理魏凡也持相同观点。
连平建议逐步合并利率:首先要简化基准利率,然后取消贷款基准利率,最后取消存款基准利率。
提升结构稳定性杠杆
3月29日,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官方网站的最新消息,上海证券交易所受理的科技板块上市企业总数已达28家。目前,上海证券交易所已经对其中三家进行了查询,所有的查询和回复都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官方网站上公开展示。
资本市场是金融供给方结构改革的核心领域,而科技股已经成为这场改革的一个试验场。
截至2018年底,中国金融体系仍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业存款近180万亿元,贷款近140万亿元。2019年1月30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学技术板块和试点注册制度的实施意见》,推动注册制度在科学技术板块落地。武汉科技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此举是完善整个资本市场基础体系的一次重大飞跃,将极大地增强中国资本市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进而极大地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增加直接融资比重是一个关键环节."。
连平在接受《泰晤士报》采访时进一步指出,增加直接融资比重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拓宽融资渠道,还在于促进结构稳定和杠杆化:“间接融资作为影响杠杆化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主体。与对货币扩张影响较小的直接融资相比,杠杆率将相对较高。”
“融资结构没有改善,股权融资处于发展缓慢的瓶颈状态。很难在非金融部门有效降低杠杆率。”连平认为,“今后要大力推进相关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通过综合措施,推动非金融企业板块股权融资增速超过债务融资增速,有效将企业板块杠杆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
经济和金融血脉相连。中国正处于高质量的转型和发展中,迫切需要通过金融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建立高质量的金融供给,刺激增长势头,使其稳定而深远。“最高管理层明确强调金融活动、金融稳定和金融繁荣在拉动经济中的作用,并结合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背景,这一改革意义重大。”魏凡总结道。
标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升级 金融业迎考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5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