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818字,读完约10分钟
最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消息频频出现。特别是今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全面负责吹响了号角。
3月23日,上海市副市长轻舞在北外滩第九届财富与文化论坛上发表讲话,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进入冲刺阶段,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跨境投融资服务中心、金融技术中心、国际保险中心、全球人民币资产定价与结算中心、金融风险管理与压力测试中心等六大中心,打造世界级、最优的金融生态环境。
在这个关键时期,市场各方也在积极建言献策。
3月28日,由上海立信财会学院和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联合编制的《2018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发布。
根据国家对2018年上海金融中心优质发展的要求,蓝皮书对长三角一体化中的金融协调和风险防控、上海金融服务“一带一路”的方向、如何加快中国保险业的开放、上海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以及绿色金融的法律保障进行了专题研究。
政策指导
3月中旬,上海市委、市政府在北京召开座谈会,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座谈会上指出,要紧紧围绕国家战略,进一步推进金融开放和创新,增强全球金融资源配置功能,营造世界级金融发展环境,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际金融中心。
今年年初,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门联合发布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以下简称《计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上海将基本确立以人民币产品为主的全球金融市场地位,具备较强的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和辐射能力,基本形成公平法治、创新高效的格局。
根据规划,未来上海将形成全球资产管理、跨境投融资服务、金融技术、国际保险、全球人民币支付结算、金融风险管理和压力测试六大中心,形成世界级的优秀金融生态系统。
事实上,21世纪初,上海提出了从2000年开始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三步走”战略,即5年打基础,10年建框架,20年基本建成。2003年,上海启动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对金融工作进行了部署;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成立。同年,国家批准了《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实践方案》,其一是推进上海金融改革和创新发展;2006年,上海市政府首次制定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一五”规划。2008年,上海提出了“一个核心,两个优先”的建设方针。“一个核心”是指以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的“两个优先”,即一是率先进行金融改革开放,二是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这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2009年,国务院发布“19号文件”,明确提出“到2020年,上海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并呼吁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2010年,中央银行在上海成立了银行间市场清算有限公司,这是国际金融中心不可或缺的功能;同年,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也在上海开业,推出“沪深300股指期货”产品,标志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十年框架”工作圆满完成;2011年,国家成立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的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协调小组,并发布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十二五”建设规划》,确立了上海作为以金融市场体系为核心的国内金融中心的地位,希望形成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结算的全球中心。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强调这是关系国家全球战略的大事,要求上海努力开创国际金融中心的新局面。
多重支持
除政策支持外,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也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
“我们一直在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好自由贸易金融创新工作、全面推进自由贸易业务发展的要求。把自由贸易业务作为转型发展的新路子,我们将从制度建设、产品创新和客户服务等方面入手,探索金融创新改革,不断提高银行服务水平。”作为总行在上海设立的金融旗舰企业,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全力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该行在接受《国际金融新闻》采访时表示,“除了围绕‘沟通、金融和交流’提供综合自由贸易金融服务外,本行还将继续积极创新技术和金融产品及服务模式。”
“国际金融要素市场建设是国家推进金融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中国银行上海总部也积极参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如增加上海自由贸易区新区、设立科技园和试点注册制度、实施国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三大新任务、继续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赋予了新的实践内涵。
东亚银行告诉《国际金融新闻》,“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给中国金融业带来了全方位的发展机遇,上海将成为全球金融环境中最好的城市之一。东亚银行成立于1918年。自1920年进入大陆以来,它在大陆市场发展了近百年,是大陆改革开放的见证人和受益者。面对新一轮金融开放,东亚中国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关注未来发展热点,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国泰君安相关发言人在接受《国际金融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集团一直致力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据介绍,国泰君安积极服务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对接,大力支持上海科技创新中心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自由贸易区建设共同发展,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在上海四大品牌和五大中心建设的指引下,公司制定了未来的发展思路。此外,在2019年至2021年的新规划期内,我们将重点关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帮助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中国太平洋保险也从国际角度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2018年,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成为首届世博会唯一的财产保险配套企业,提供保额高达350亿元的一揽子保险服务,为世博会保驾护航‘温’的专业服务。此外,我们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大力推进海外商务服务网络布局,加快业务发展速度。
世界排名第五
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已取得显著成绩,位居世界前五名,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日益增强。
2019年3月11日,在迪拜举行的“全球金融峰会”期间,英国智库z/yen Group与中国(深圳)综合发展研究院联合发布了第25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25)。根据该指数的排名,世界十大金融中心的排名如下:纽约、伦敦、香港、新加坡、上海、东京、多伦多、苏黎世、北京和法兰克福。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继续位居世界第五,这是上海连续第二次跻身全球金融中心前五名。
据了解,gfci指数根据商业环境、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和国际声誉对世界重要金融中心进行评分和排名。2017年,上海首次进入世界前十名,2018年,上海从第六位升至第五位,最新排名仍保持在第五位。
相关指标显示,在最近一次排名中,前五名的金融中心排名与前一名持平,得分差异不大,差距有进一步缩小的趋势,而上海的得分正在迅速上升。这也意味着,尽管排名没有变化,但这充分表明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是稳定的,其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继续增强。
据公开信息显示,2018年上海金融市场总成交量为1645.8万亿元,同比增长15.2%;上海有1605家金融机构,其中外资金融机构占近30%。上海为响应这一政策而提出的“全面开放和改革资本市场”包括建立上海金融法院、金融纠纷调解中心和金融仲裁法院,建立新的自由贸易区,积极引进外资,为海外投资者创造条件。
仍然有缺点
显然,尽管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纽约和伦敦相比仍有差距。
“相对于全球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仍存在一些不足。”央行研究局局长徐中用一句话来说,“包括市场大但不强,市场功能齐全,交易量大但产品不够丰富。市场的广度和深度需要进一步深化,国际化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全球投资和融资中心的作用需要改进。”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乔义德也指出,从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义和功能来看,它是全球金融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要实现这一点,有两个必要条件:首先,资本可以自由跨境流动;第二,金融机构和金融基础设施应该高度集中。比较这两点,上海还有差距,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努力的空间。具体而言,需要促进资本账户的全面开放;金融机构不够集中,尤其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与贸易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张玉贵最近发布文件称,基础设施是上海的优势,但上海仍缺乏纽约和伦敦那样的内生金融支持环境和外生支持环境。仍然需要解决金融决策与金融市场相对脱节的问题。还需要大力发展要素市场,大力改善制度环境,提高市场监管水平,汇聚国内外高素质金融人才。此外,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进程,以及主要外资银行、保险和证券公司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广泛认可和深度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
他认为,上海在向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际金融中心迈进的过程中,应该借鉴伦敦、纽约等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历史经验,弥补相关制度和要素的不足;展望21世纪全球金融中心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机遇和新变数也是必要的;要深入中国作为世界独特新兴大国的基本国情,以建立重要的全球财富配置中心和人民币资本资产定价中心为突破口,不断推进全球金融公共产品供给体系的丰富和完善。
(记者马家鑫、范家辉、罗、、唐晔也参与了本文的撰写)
标题:冲刺阶段 上海还有这些要做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5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