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00字,读完约6分钟
在威来汽车的es8汽车装配车间,来自不同工厂的不同部件通过全自动生产线快速组装成一辆新能源汽车;这种看似普通的钢,经过刘颖集团的铸造厂,可以变成高强度、耐热的核阀门铸件...在合肥经济开发区,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使生产流程更加智能化,产品附加值更高,并通过上下游产业的链条带动和产业间的传递,带动整个制造业逐步发展。
就在几年前,合肥经济开发区还面临着“船大货少、质量差”的尴尬局面,存量少、增量差、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不得不面临保增长促转型的“双重挑战”。
“发展什么样的经济开发区,如何发展更好的经济开发区,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坚定不移地推进‘二次创业’,一个蓝图到底。”面对困难,合肥市委常委、合肥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杨威信心十足。该区全面迎接挑战,在困难面前一步一步爬上斜坡,开创新局面。
强化先进制造业的“三个尊重、一个优化”
面对保持增长和转型升级的双重挑战,合肥经济开发区提出了“二次创业”,即总量做大、质量做好、技术做强,实现“三个尊重、一个优化”,即尊重历史、尊重法律、尊重企业、优化服务,从制度供给出发,从企业的角度思考问题、思考问题、采取措施,率先适应新常态的新要求,与企业共鸣,提出
经过多年的积累,以江淮汽车和战神钛为代表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已经成为合肥经济开发区的主导产业。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迅速到来,该地区具备了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基础和条件。2017年6月,JAC和大众在德国柏林正式签署合资协议,正式命名为JAC大众有限公司..2019年,威来汽车、郭萱新能源等一批登陆项目将扩大规模。威来将增加产值150亿元,江淮大众将生产3万辆汽车,郭萱新能源将实现产值25亿元。一个1000亿美元的汽车产业将为未来做好准备。
“就汽车工业发展而言,我们追求的是稳定发展,而不是爆炸性发展。经济开发区向公众介绍,仍然希望他们能够弥补我们在结构上的不足。”合肥经济开发区投资促进局副局长徐青说。
集成电路是合肥经济开发区的又一重要产业。2010年之前,这一领域的集成电路几乎是一片空白。合肥经济开发区发现,合肥家电、汽车、平板显示器、太阳能光伏和个人电脑制造业的发展,创造了对各种芯片的巨大需求。2015年,包装检测行业龙头企业通福微电子有限公司通过招商入驻开发区。目前,同富在合肥的生产能力已经具备4层堆栈生产能力,今年将建成一条包含10多种12英寸国产设备的世界先进的液晶驱动芯片封装测试生产线。
目前,合肥经济开发区已经形成了涵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和材料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基于这一产业基础,2019年初,合肥经济开发区提出建设“新首都”。
“科技+产业”有着独特的发展道路
同时,合肥经济开发区以“科技+产业”战略弥补创新的不足,构建科技企业成长壮大的生态系统。
一方面,加快R&D机构和技术中心建设,鼓励企业建立技术孵化器,嫁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产业,加快家电、汽车、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的迭代升级。目前,该地区共有R&D机构243个,占工业企业的81.5%,占全国企业技术中心的1/4,占安徽省的14.5%。
另一方面,依托七大创新平台,实施中小科技企业“四倍增”(数量、规模、效益、创新能力)计划,利用创新券、技术贷款、高企贷款等金融手段建立基金大厦,聚集资金形成森林。2018年,合肥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科技企业数量翻了一番,分别达到213家和713家。
此外,该区还与清华、天大、北外、中国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安达、38所学院、综合学院积极互动,共建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推动中德产学研合作向更高水平发展。开发并有效收集中德创新要素和资源;与清华大学合作的公共安全研究所具有成熟的市场化运作,其成果已经转化到位。已形成立足合肥、做大做强公共安全产业、辐射安徽省、辐射全国乃至出口海外的能力。它被称为“清华计划和合肥模式”,已成为安徽省、自治区和学校之间最成功的合作模式。
合肥经济开发区工作委员会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孙玉舟表示,围绕质量变化,今年开发区计划培育20多家专业化新企业;打造10多个“隐形冠军”、“支持专家”和“行业巨头”;培育和确定25个以上的企业技术中心和小微企业双创基地。
“一个动力,两种力量”加速转型升级
在很多地方,当环境与要素被理解为转型的对立面时,合肥经济开发区则被视为一种通过创新驱动和环境与要素推动的力量。
“我们根据每亩平均产量水平分配生产要素,并利用价值杠杆迫使落后产能停产和转产。”合肥经济开发区工委办公室副主任于光远表示,即使淘汰落后产能,也必须有很多方式,比如重组、退出、升级或直接关停。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国家级开发区普遍面临着空.的制约自2016年以来,合肥经济开发区率先在安徽省建立了以“亩均效益”为核心的企业绩效综合评价体系。包括“平均每亩税收、平均每亩主营业务收入、平均每亩利润、环保指数、R&D创新指数”等指标体系,形成了衡量企业绩效的标尺。
近三年来,合肥经济开发区逐步显现出“创造升级”的效应,4221亩低效用地得到了盘活。海尔高端智能家电、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美菱自动洗衣机、清华蒂奇科技城、中化三建等一批优质项目成功嫁接布局,科技含量高、产品竞争力强的绿色节能建筑等优质项目被引进企业闲置工厂。
在一次后退和一次前进之间,质量和力量的变化已经实现。目前,合肥经济开发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13家,中小科技企业713家。新工业战争产值增长15.5%,占第一次的一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74.9%。
标题:合肥经开区负重爬坡保增长促转型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10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