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63字,读完约7分钟
作为县域重要的法人银行机构,如何从高层次战略上优化信贷资源配置,聚焦信贷回报主体业务,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不仅是监管部门的指导要求,也是农村商业银行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供应优先资源按方向分配
方向决定结构,结构决定供给。银行资源配置的方向决定了信贷供给的充足性。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应从高级管理层的战略定位出发,坚持好方向,管好“钱袋”,严格防止资金“脱离实际”,确保资源配置不偏离主营业务,确保小微企业信贷供应充足。
首先,明确战略方向。金融作为经济的血液,一直承担着融资、资源配置、结构调整和市场定价的功能。要确保金融资源真正配置到实体和小微企业,必须从党委决策和高层次战略出发,无论是中长期发展战略、年度信贷计划,还是经济快速发展和转型时期,坚决支持实体不放松,将“三不低于”、“两增两控”的监管目标纳入管理任务,确保小微企业信贷供应优先,全力支持小微企业和制造业发展。
第二是确保规模优先。2019年,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文件指出:“农村商业银行以服务地方为重点,服务重心下移,当年新增可用资金主要用于地方”,同时“确保“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占贷款总额的主要部分”。为了保证资源的优先供给,农村商业银行需要建立有利于战略目标实现的绩效评价机制,敢于积极降低杠杆,积极降低贷款利率,在利差收窄的背景下,通过增加信贷供给的“数量”来实现规模效应,从而保证合理的利润增长。
第三,资源被用来弥补职位。在PBOC信贷计划和资本充足率的约束下,农村商业银行创新并运用了“转笼换鸟”的新方法和新措施,通过不断调整资产组合,将更多有限的资源配置给小微企业。例如,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支农再贷款或小额再贷款、再贴现等。;另一个例子是通过包装来启动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建立,以振兴信贷资产和移动信贷空室。
赋予企业共同生存和繁荣的权力有一个引擎
作为供求双方,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号传递机制是影响中小企业融资有效性的重要原因。在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中,应坚持积极服务和企业赋权,努力提高产品契合度、信息透明度和服务便利性,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便利性。
首先是建立一个“铁三角”。“银行、企业和政府”构成了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铁三角”。在经济发展中,“铁三角”的任何一方都必须继续发挥自己的力量,才能在经济周期的波动中赢得整个“赛程”。作为服务提供者,农村商业银行应坚持构建“铁三角”联动发展闭环。联合政府通过不间断的对接沟通、拉网访问和对接,实施小微企业培育计划和金融支持“一镇一品”计划。定期进入企业和车间,以财务知识宣传、产品推广、志愿服务等形式进行合作。,注重企业发展质量,全面了解和准确把握企业的生产、销售和信用服务需求;我们将正常开展银企对接会议,加强主动协调和对接协助,积极向企业发送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强企业对银行产品的认知度,提高产品应用效率,引导企业利用好、用好、用好银行信贷政策和政府各项财税优惠政策。
第二是一起吹“信号”。产品、渠道和服务都是影响融资可用性的因素。农村商业银行应坚持“收费数”和多维创新。在产品方面,要坚持完善不同行业的贷款模板。在行业细分的前提下,根据上下游企业的行业分类和生产结算特点,定制差异化、特色化、多元化的产品,积极运用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仓单质押等多种担保方式,提高产品契合度;渠道方面,通过建立分行业、分区域的信用中心,在线金融服务平台将在网上推广,提高渠道便利性;在服务方面,根据实体企业资金需求周期的特点,推出贷款展期产品,提高资金使用的匹配度。
第三是创造“新发动机”。农村商业银行在支持小微企业的同时,除了提供优质服务外,还应注重全过程监管,建立独立于对接账户经理的监管反馈渠道。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农村商业银行探索开展了党员“扶企助学”活动。在“两个服务、两个监督”的方式下,党员和企业是成对的。通过加强合作与交流,搭建信息沟通平台,用新的对话手段有效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不断监督客户经理的服务。
该机制有一种控制风险的新方法
推进融资便利化,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做好金融工作的重要原则。在发展农村商业银行时,要坚持从自身出发,积极降低经营成本,清理和规范中间业务环节,避免变相提高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首先,这一过程减轻了负担,提高了供应效率。从融资申请和贷后管理的便利性出发,我们将继续推进信贷工厂建设,加大结构调整和流程优化力度,充分发挥大数据集成和应用的效率,真正实现流程化和流程化操作,允许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市场,实现信贷处理效率和风险识别能力的整体跃升。按照流程银行建设的要求,积极推进操作系统改革,尝试业务部门转型,通过“专业人做专业事”提高业务营销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积极优化贷款处理流程,根据贷款金额设置不同的审批流程,提高贷款审批效率。
第二,及时贷款,解决周转问题。为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农村商业银行应主动加强机制创新,根据企业贷款展期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实施“不还本”产品,缓解小微企业贷款“先还后贷”的融资压力,有效降低企业“过桥资金”的财务成本,重点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逆转(利用外部高成本过桥资金展期贷款)问题,帮助企业规避高利贷风险。
第三,控制前方风险,杜绝紧急制动。除了“锦上添花”,对银行来说更重要的是“雪中送炭”。在对接日常服务的同时,他们应该坚持在困难时期互相观察、互相帮助。在经济低迷时期,笔者所在的农村商业银行创新性地实施了“百户企业越冬”项目。针对一些行业和企业面临的资金链紧张、市场需求不足、利润下降等困难,坚持不放贷、不压贷、不拖贷。以扩大信贷资金覆盖面和效益为重点,对借款金融机构不超过3家、银行贷款不超过3000万元的优质企业实施“打包”信贷服务和差别化利率。
信用担保在银行和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中是有效的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造成“资金萧条”的基本条件。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县级法人金融机构,应坚持培育和维护良好金融生态的视角,与企业和政府共同维护金融稳定,增进银企互信,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
首先,信誉为王,确保高质量和良好的价格。信誉是企业市场竞争的王牌,也是银行信贷资金的砝码。农村商业银行在支持小微企业时,应坚持优质优价的原则,根据企业需求调整和优化年度信贷模式,按照“高风险短信贷、低风险长信贷”的模式实施差异化信贷。企业信用越好,信用期越长。引导企业按规定使用贷款,认真履行贷款协议,按时还本付息,珍惜和积累信誉。
第二,将提供联合援助,释放金融空室。在经济低迷周期中,可以尝试对受担保圈约束、经营状况良好的优质企业进行差别支持,这种支持是可以挽救的,也是值得挽救的。主要金融机构率先成立了债权委员会,签署了以信用保险企业进退为核心的联合公约,并采取利率优惠、分期付款等措施提供支持,给企业/0/时间和时间来缓解金融压力。
第三,深化互信,打造优质土壤。积极构建“银行+保险+征信+金融+担保+监管”等多方融资支持体系和“集中担保分散使用”、“有限担保循环使用”的风险补偿模式。注重企业信用培育,以政府为主导,与区域金融机构沟通协调,深化银企互信,引导“铁三角”三方共同构建信息系统,共同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优质土壤,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标题:打造银企命运共同体 提升农商行小微金融服务水平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5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