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32字,读完约2分钟

“村里有钱与否,取决于党支部;如果分支机构强大,关键是领导者。”

从20公里,一天,到20分钟,大门建成,自从社区服务中心进村,孙建刚,山东省莱西市南墅镇新埠村的村民,缴纳了养老保险,不再需要去镇上。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走上建设富强、文明、民主的新农村的道路。”作为农村基层党建“莱西经验”的实践创新者,周·(见上图,右,新华社)有着铿锵有力的语调,这是他30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

1982年秋,当时的莱西县全面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全面展开,连年丰收。

但是,逐渐地,农村基层组织工作存在“三不相容”:村级组织建设不适宜,党的方针政策难以进入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不适宜,过去村干部还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工作,不讨论问题,不公开办事,导致干群关系出现“裂痕”;社会服务工作不到位,农民的致富诉求和服务期待得不到回应,村级组织失去凝聚力。

脚底板走出好经验(改革先锋风采)

在农村,甚至出现了“是否需要党支部”的困惑。如何改革基层党建工作已成为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

对此,莱西县委十分重视,认为要依靠群众路线,在群众中寻找答案,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改革。周当时在县委组织部,分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他立即带领组织,带领工作组九次,留在村里,去村里进入家庭,拉着农民家庭,询问农民家庭的情况。在过去的几年里,他走访了该县800多个村庄,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脚底板走出好经验(改革先锋风采)

周在古河街调查后庄富春时,眼前一亮,“三不适应”在这里根本看不到!村支书王顺收不仅经营着一家村办企业,为村民致富增收,还带领村干部天天上班,方便做事,赢得了党员和群众的认可。

“村里富不富,就看党支部了。如果分支机构强大,关键是领导者。”周明在金边的研究和探索,逐步形成了莱西村级组织建设“三支一扶”经验的雏形:以党支部建设为核心,做好村级组织建设的配套工作;在村民自治的基础上,做好民主政治建设的配套工作;依托集体经济,搞好社会化服务配套建设。

脚底板走出好经验(改革先锋风采)

狠抓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在各种经济组织中建立党支部,在村级财务和农资发放中实行“两宣传一监督”...20世纪80年代末,村级党组织建设成为莱西的一种普遍做法,并从这里传播到全国。

近日,莱西党建研究会正在筹备中,周作为会长再次整装待发,准备探索新路。

人民日报(2019年1月7日06版)

标题:脚底板走出好经验(改革先锋风采)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4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