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95字,读完约4分钟
2018年,虽然各地土地拍卖活动频繁,但率先降价促销收回销售款的房地产企业仍抓住市场机遇,保留了大量土地。
根据Cree Real Estate的研究统计,2018年,前100家房地产企业收购的土地总价值超过10万亿元,比2017年下降了13%。其中,26家房地产企业收购土地价值超过1000亿元,22家房地产企业建筑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总体而言,2018年,房企更倾向于收紧投资准备,以“过冬”。
前十大房地产企业占了土地价值的一半
融资压力、市场下滑、土地降温、政策收紧等诸多因素导致2018年房企征地较上年相对谨慎,加快了资源向大型房企的流动。然而,强者依然强大的局面并没有改变。
据梯队统计,前10家企业的增加值和建筑面积集中度都在50%以上。可以说,前十大规模住宅企业占据了前100个地块的50%,而前三大企业占据了前100个地块的24%。《证券报》记者注意到,2018年全年,碧桂园(港股02007)、融创中国(港股01918)、中国恒大(港股03333)和万科地产共入账5000多亿元。价值分别为9987.3亿元、8782亿元、7731.6亿元和6707元
对此,克里认为,一方面,由于融资紧缩,大型房企融资成本低、流动性充足、融资渠道广的优势明显;另一方面,在销量不断攀升的情况下,在高周转率模式的推动下,大多数大型房企仍热衷于在2018年上半年补充库存。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房屋企业的土地收购和销售比例下降。据嘉里统计,2018年百强企业的土地收购销售比例为0.38,远低于2017年0.59的平均水平。从梯队的角度来看,它毫无例外地大幅下跌。一方面,去年这些房地产企业的销售规模迅速增长。例如,R&F和金科在去年前10个月已经超过了1000亿元。另一方面,他们对市场持谨慎态度,这导致他们相对保守的投资土地收购。阳光城、泰和、荣鑫等企业征地金额较上年大幅下降。
向三个四层城市下沉
2018年上半年,在2018年下半年“抢规模、扩土地储备”和“紧投资、稳现金”的年度趋势下,百强房企的投资布局也更加集中在市场知名度高的三、四线城市和中西部地区能源水平高的二线城市。
事实上,《证券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特别是上半年,很多上市公司都去一线城市或二线城市周围的三、四线城市抢地,抢地的房地产企业基本上付出了比预期更高的价格。经过下半年的市场变化,第三和第四城市的土地销售并不那么火爆,但仍有房地产企业赶不上末班车。
克里表示,通过比较2018年新收购土地的单位价值与2018年平均售价,可以发现50%的企业单位价值低于平均售价,这也与去年房地产企业收购三线、四线土地的热情相互印证。在前20家企业中,绿地、新城和招商均下降超过20%,新增土壤储量明显向三、四级城市倾斜。
尽管三线、四线的受欢迎程度开始下降,但全年仍有一半的企业投资在下降。一方面,他们希望能赶上三、四号线的末班车,另一方面,他们平衡了布局结构。
据凯瑞统计,从2018年百强房地产企业的布局选择来看,以区域为重点的投资策略是显而易见的。就能级选择而言,三线和四线仍是大多数住宅企业的首选。住房企业增加了三四线近60%的土地储备,比二线城市高出20个百分点。一线城市受到供应紧张和恶劣转移条件的影响,只有4%。
然而,从第四季度开始,过度需求透支和下降的棚改效应逐渐显现。第三,四线城市市场明显降温。在整体审慎的投资策略下,住宅企业开始收缩在低水平城市的投资,并逐渐启动第二条回报线。数据显示,第四季度,二线城市典型房地产企业投资征地建设的比例与三、四线城市基本持平。
柯睿预测,在审慎的投资预期下,2019年房地产企业征地规模将继续下降,征地投资将更加理性,土地储备快速扩张对规模的影响将暂时结束。2019年,龙头房企和中小房企的整体投资态度将进一步保守,平安过冬已成为房企的共识。
标题:百强房企拿地货值破10万亿 26家房企拿地货值超千亿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4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