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48字,读完约4分钟

2019年3月,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旅游部评为“2018-2020年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广东音乐)之乡”。《番禺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将广东音乐经典文化列为建设岭南文化特色区的重要内容之一,《番禺区文化发展与改革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提出将沙湾镇建设成为“广东古音乐之乡”。通过加强沙湾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创新,组织演出、交流和推广,完善广东音乐培训和创作指导体系,完善人才队伍培养机制,探索广东音乐产业化发展新模式。

沙湾镇广东音乐产业化探索

“广东音乐”+表演艺术

开展广东音乐辉煌成就展系列活动,举办广东音乐新精品演出、舞剧《沙湾往事》音乐交响晚会等。在过去的三年里,沙湾镇已经举行了400多次私人音乐曲艺局的公开彩排,以及18次广东音乐项目的传承活动。

(“何三杰”广东音乐收藏启动仪式暨广东音乐欣赏会)

《广东音乐》+文闯

延伸产业链,推进历史建筑作为文化展览馆、工作室和创意基地的综合利用,以展览和表演的形式将广东音乐融入其中,支持古镇民居、古镇店铺等设施,开发具有沙湾音乐文化元素的文化创意产品和旅游纪念品,推动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化快速发展。

沙湾镇广东音乐产业化探索

“广东音乐”+旅游

沙湾镇以广东音乐纪念馆、何少霞故居等景点为载体,设计多种形式的“广东音乐”旅游产品。2018年1-9月,全区旅游接待总量3325.2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59.65亿元,分别增长11.05%和10.01%。2019年春节期间,沙湾古镇的游客数量接近22万,同比增长16.1%。

沙湾镇广东音乐产业化探索

(沙湾广东音乐厅)

匹配方式

加大宣传力度,拓宽沟通渠道

利用微博、微博、广播、网站宣传广东音乐传统文化,结合“沙湾古镇”景区,组织广东音乐、沙湾浮色等特色节日和文化活动,通过在沙湾现场出版作品、创作舞剧《往事》,更好地讲述沙湾的故事,增强广东音乐文化的影响力。利用视听、摄影等多媒体手段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立研究档案,借助现代技术和科学理论进行分解和学习。

沙湾镇广东音乐产业化探索

(广东音乐研究成果)

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广东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沙湾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沙湾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依托广东音乐发源地旧址、三分堂、康柏青少年活动中心、育才小学,建立广东音乐培训基地和非遗项目传承基地。

2014年,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牵头,投资500多万元在沙湾古镇建设广东音乐厅,配有广东音乐史展厅和“何三杰”展厅,集表演、展示、观赏、体验于一体。其中,演艺厅每天都进行音乐和民间艺术等常规表演。自博物馆开馆以来,已举办了1000多场广东音乐系列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广东音乐的发展。

沙湾镇广东音乐产业化探索

民间艺术融入生活,人才培养扎实有效

组织广东音乐走进校园和社区,通过创作民间艺术、送戏下乡、老人表演和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将传统文化艺术融入人们的生活。

组建校园民族乐队培养音乐人才。1998年,沙湾镇育才小学组建了一支年轻的民间乐队,并于2013年被评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017年,以年轻情侣为主的“沙湾广东音乐学习会”和“罗清音乐广场”成立,“沙湾广东音乐学习会”微信公众号成立。

沙湾镇广东音乐产业化探索

“广东音乐”常识

沙湾是广东音乐的发源地。广东音乐起源于宋代,由元、明、清三代传下来,至晚清逐渐成熟。其风格清新淡雅,节奏别致轻快,诗画由旋律构成,将自然美与内在美结合在一起,被称为“意境音乐”和“雅派”。民国初年,以何六堂、何、何少霞为代表的民间音乐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应邀赴沪、港等地录制了大量唱片,畅销全国乃至海外,极大地促进了广东音乐的传播和发展。

沙湾镇广东音乐产业化探索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作为文化旅游部公共服务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和培育的承担者,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发展入手,制定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三年培育计划”,旨在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 创建以乡镇为单元的传统文化产业化重点培育案例,发现“金融、资本、产业视角”(沙湾镇文化旅游局照片)

沙湾镇广东音乐产业化探索

编辑:张洋

标题:沙湾镇广东音乐产业化探索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3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