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63字,读完约4分钟
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清华大学、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第四届世界慈善论坛6日在广东深圳闭幕。腾讯主要创始人、腾讯慈善基金会创始人兼名誉主席陈一丹在闭幕式主旨发言中强调,公益无国界,希望以理性精神推动全球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人类追求更美好世界的积极能量驱动力。
陈一丹说,中国慈善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慈善文化的思想渊源,也是社会慈善习俗形成的基础。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公益事业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历史文化特征,特别是近代以来,慈善公益的理念、模式、运作方式和监督机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对公共福利的本质追求是共同的,即追求尽可能广泛的社会群体的共同福利,这是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人们对“善”的共同追求。因此,全球慈善事业的发展和壮大迫切需要世界各地各种慈善理念和行动的不断交流和整合。
2007年,中国互联网行业首家公益基金会——腾讯慈善基金会成立,成为中国互联网公益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之一。目前,腾讯公益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公益筹款平台。数万个公益组织和7万多个公益项目通过该平台获得了2.47亿网民的56.8亿元捐款。
陈一丹指出,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的不断出现,有效地将公益社会组织、企业、公众乃至政府联系起来,推动了中国公益事业呈现出“全民参与”的蓬勃发展趋势。借助互联网等技术,当代公益事业的形式和发展模式呈现出新的面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与现代信息和智能载体有机融合,形成了中国互联网公益发展的独特样本。
目前,互联网促进了指尖公益成为一种新的公益现象,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将一次性行为转变为持久的行为习惯?如何在互联网用户和慈善机构之间建立和保持一个可信的联系?陈一丹说:“这些问题决定了互联网和其他技术能否真正帮助全球慈善事业实现健康和长期的发展。”。"答案的关键在于四个字:合理的公共福利."。
陈一丹强调,理性公益需要提高捐赠人思想的比重,摒弃施舍的心态,要求社会组织和互联网平台做好制度建设。真正理性的公益,要求各方理解和尊重公益事业的发展规律,使善意取得良好效果
陈一丹还指出,在地球村成为现实的背景下,探索新的公益形式需要全球视野,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痛点的希望在于未来的教育。通过教育与公益的结合,教育与科技的结合不仅是为了修复人类的苦难,也是为了播种和实现长期繁荣。
例如,他说在教育资源稀缺的哥伦比亚,由2017年“一个丹奖”获得者维基·科尔伯特创建的“新学校”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这一模式不仅走出了哥伦比亚农村,而且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已经扩展到三大洲的16个国家。在美国,由2018年“一个丹奖”获得者、麻省理工学院的阿纳特·阿格瓦尔德教授创建的非营利性在线学习平台——电子数据交换(edX),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将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连接到世界任何地方,这在过去六年里改变了全球2000多万学习者的生活和职业道路。这些例子都反映了技术和模式创新给教育发展带来的新特点。
陈一丹强调,当互联网拉近了地球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时,公益并不局限于某个地方、某个国家或某个形式,而是跨越国界、多方位的,成为全人类追求普遍利益的利益。在当今高度全球化的时代,不同国家都在利用互联网以自己的方式改造和创新慈善事业,在新一轮信息革命浪潮下不断调整和重塑的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展望这个高度全球化的时代,这一进程中会有尚未解决的矛盾和发展带来的新问题。然而,人类命运相同、全球合作和全球创新的趋势没有改变。”陈一丹说。
责任:吉爱玲
标题:陈一丹呼吁以理性精神促进全球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3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