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91字,读完约4分钟

为了顺应和规范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中国全面启动了个人银行账户体系改革,试图构建一个全新的个人银行账户体系。新制度实施以来,整体推广工作一直不错,但部分银行机构和个人客户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存在的问题

(1)客户很难通过异地售卡销户。新系统实施前,由于学习、工作、生活场所的变化,“一地换一卡”使得客户同时拥有多张不同的银行卡成为常态。新系统实施后,一些客户需要注销一些异地账户,以保持本地账户的功能。根据调查,跨区域服务不时受到限制。虽然银行机构非常重视银行卡异地销户问题,但异地服务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导致销户失败。对于贵金属延期协议、基金固定投资协议等区域限制性协议的异地账户,非开户分行不能取消协议和取消卡账户,从而影响新客户账户的开立和使用。

加强个人银行账户分类管理

(2)股票账户清算困难。调查显示,许多银行机构存在诸如大额股票账户和账户清算缓慢等问题,尤其是“老”银行。例如,截至2016年底,某地方国有商业银行分行个人客户187.16万人,个人账户467.89万个,其中93.58万个在6个月内没有交易,76.79万个在1年内没有交易,32.75万个在3年内没有交易。清理的任务很艰巨。同时,由于柜台窗口少、人员少、清算人力资源不足,银行在保证日常运营的前提下,短期内难以进行大规模的股票账户清算。大量股票账户的存在仍然给了犯罪分子一个机会,潜在的风险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

加强个人银行账户分类管理

(3)社会保障卡等特种卡尚未纳入分类管理,不利于其特殊功能的发挥。由于新系统没有将社保卡、军保卡等特殊银行卡纳入该账户的分类管理,一些银行机构采取“属于一类账户,但不包括一类账户,允许持有社保卡的客户再开立一个一类账户”的方式。然而,也有一些银行,因为社会保障卡是本地性质的,在其系统中没有特殊的标识,所以它也作为二级账户进行管理。同时,由于特殊银行卡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属性,当存在服务时间冲突时,会影响客户的银行账户体验。

加强个人银行账户分类管理

(4)二级或三级账户退款业务增加的问题。在新制度下,第二类和第三类账户的交易和支付金额有限制。例如,二类账户不能收到超过1万元的汇款。但是,目前银行间汇款银行无法区分银行间账户汇出的类型,当汇款超过汇款限额时,很容易造成退款。调查显示,新制度实施以来,银行间汇款退款现象呈上升趋势,给客户带来极大不便,甚至引发银行与客户之间激烈的纠纷。此外,由于银行卡上没有分类标记,银行卡用户不能有效地识别账户类型,也不能向汇款人提供合适的银行卡号码。

加强个人银行账户分类管理

相关建议

(一)为异地服务及时发布规范性文件。建议监管部门统一制定相关制度,加强异地服务标准,特别是异地销户和账户协议服务,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银行服务。随着金融创新的日益频繁,银行账户不仅是资本流动的载体,也是各种金融服务的载体,各种投资理财协议等账户服务直接影响客户的服务体验。在规范银行账户管理的同时,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账户协议的规范化管理,统一相关服务标准,有效解决异地服务受限的问题,从而有效提升客户的服务体验。

加强个人银行账户分类管理

(2)加快清算工作。建议中国人民银行出台相关措施,有效推动商业银行加快股票账户清算。清理并关闭长期未动的账户,如关闭三年以上无交易、账户余额为零且无协议的账户等。目前,我国大量个人银行账户的形成受到一定历史因素的影响,短时间内难以清理。但是,如果清理工作不加快,银行账户的刑事利益链仍将存在,因此,加强政策宣传迫在眉睫。引入统一、规范、权威的账户清算管理方法,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和指挥作用。一方面,统筹推进商业银行股票账户清算,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另一方面,加深人们对清算工作的认识,形成合力,确保股票清算工作的有效性。

加强个人银行账户分类管理

(三)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一方面,要尽快出台社会保障卡等特种卡的规范性文件,加强特种卡的规范,同时开展银行账户检查,督促和加强系统整改,有效区分和满足个人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完善支付结算系统建设,加强银行账户身份验证和银行间账户识别,确保账户管理更加科学规范,确保客户资金畅通和交易便捷。

加强个人银行账户分类管理

(4)积极开展个人客户银行账户教育。个人银行账户改革是中国适应新的国情的重要举措。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折页、网络等渠道开展宣传活动,积极加强对群众的银行账户知识教育,改变原有的不正确用卡行为,真正从思想上入手,引导群众养成“开、用、卖卡”的良好习惯,为我国个人银行账户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标题:加强个人银行账户分类管理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29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