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83字,读完约8分钟

产业规模不小、比较效率不高的状况正在发生变化-

中国渔业为什么“减收增收”

近年来,四川省广元市大力推进白龙湖、亭子湖等淡水湖库区环境系统管理,改善了湖泊生态环境。图为2018年中国广元白龙湖亭子湖生态有机鱼开放仪式。新华社记者肖永行照片

目前,我国渔业正在推进转型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但仍存在发展不足、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因此,下一步要不断创新现代渔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管理体系,大力发展绿色水产养殖,以加工业提升渔业,以休闲体验拓展渔业,以品牌建设加强渔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中国渔业何以“减量增收”

在日前召开的渔业转型升级促进会上,农业部公布了2017年全国渔业发展情况。农业部副部长于表示,通过渔业供给方面的结构改革,创新渔业资源管理措施,减量化、增收节支、提高质量成为去年渔业转型发展的关键词。削减后,水产品总量增速下降2.7个百分点,渔业产量同比下降4.7%。随着收入的增加,渔民收入持续增长,渔民人均纯收入18450元,同比增长9.2%。提高质量,逐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2002年和2003年产业发展,保持休闲渔业快速增长。

中国渔业何以“减量增收”

“目前,渔业发展不平衡不足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水产养殖的数量、规模、质量和效益不平衡,质量和效益发展不足;渔业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不平衡;渔业产业发展不平衡,尤其是产业发展不平衡。”农业部渔业局局长张贤亮表示,要创新现代渔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管理体系,大力发展绿色水产养殖,以加工业提升渔业,以休闲体验拓展渔业,以品牌建设加强渔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中国渔业何以“减量增收”

水产养殖业寻求改变它的方式

“世界上每三条鱼中就有两条是在中国养殖的”。发展水产养殖是中国渔业的最大特色。目前,中国水产养殖产量已超过5000万吨,占世界水产养殖产量的60%以上,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75%,为增加优质动物蛋白供应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各地存在着水产养殖布局不合理、局部地区水产养殖污染严重、规模化组织程度低等问题。在一些地区,由于过度养殖,主食太多,一些农民辛苦工作了一年,却连买饲料的钱都赚不到。

中国渔业何以“减量增收”

近年来,渔业部门大力推动渔业供应方的结构改革。“为应对日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加强水产养殖品种创新,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培育绿色生态特色,减少大宗商品的逸序。”张贤亮表示,要加快水产养殖改革,取消过度的网箱养殖,调整养殖结构,转变养殖方式,推进清洁生产,防治养殖污染,实现从粗放经营、单一增产到质量提高、效益提高、绿色生态的转变,增加优质水产品供应。

中国渔业何以“减量增收”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专家组建议,应努力调整生产结构,推广池塘和工厂循环水、大水面生态养殖、内陆地区稻田综合养殖和盐碱水养殖,推广近海立体生态养殖,推广深水网箱和深海大规模智能平台养殖。引导水产养殖的水域、劳动力、资金、科技、设备等生产要素,流向影响深远的海水养殖、水稻和渔业综合养殖、循环水养殖等领域,提高水产养殖的全要素生产率。

中国渔业何以“减量增收”

《经济日报》记者了解到,水稻与渔业一体化养殖是近年来水产养殖的创新探索。据全国调查,水稻-渔业一体化种植和养殖的平均亩产效益比单季水稻高90%以上。例如,米虾模式平均每亩效益增加1456.28元,米蟹模式平均每亩效益增加2484.33元。这种新的种植和养殖模式具有明显的效益。湖北省充分发挥水稻和水产品“两水”优势,大力发展水稻和渔业综合种植养殖。2017年,全省种植养殖面积增加68万亩,农民增收近100亿元。稻渔一体化栽培已成为“一水双用、一田双收、粮渔双赢、保护生态环境”的模式。

中国渔业何以“减量增收”

“渔人”也是“保护渔民”

从去年开始,很多人觉得水产市场的带鱼价格下降了,质量提高了。该行业通常使用渔业资源的密度来衡量渔业资源的质量。2017年8月,中国渔业科技人员进行了一次调查。与5月份开始休渔相比,黄海和渤海面积增加了1.9倍,东海面积增加了3.5倍,南海面积增加了0.7倍。当年小黄鱼、带鱼等传统经济鱼类的资源密度较去年同期明显增加,尤其是东海,传统经济鱼类的资源密度占总资源密度的80%以上。

中国渔业何以“减量增收”

渔业资源密度的变化反映了夏季海洋休渔制度的完善。2017年1月,农业部调整了夏季休渔制度,统一并延长了休渔时间。从当年5月起,在中国北纬12度以北海域,除渔具外,所有作业均为“船舶进港,人登陆”。随着优质鱼在渔获量中所占比例的增加,2017年捕捞的第一个月,每个海区大多数作业类型的渔业产值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据评估,2017年第一个月渔业总产值为131.3亿元,比2016年增长24.8%。

中国渔业何以“减量增收”

国家大力开展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行动。自2017年1月起,贵州赤水河流域率先试点实施全面禁渔,为长江流域渔民转产转业起到了示范作用。同年2月,农业部发布文件,计划在两年内实现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永久全面禁捕。保护渔业生态环境,必须通过系统保护做到“减”,通过生态恢复做到“加”。增殖放流是保护水生生物资源的重要措施,对促进渔业种群资源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据统计,近几年来,共投资39.5亿元用于各种水产苗种和珍稀濒危物种的增殖放流,累计投资1800多亿元。

中国渔业何以“减量增收”

全面禁止捕鱼的压力已经转化为渔民换工作的动力。国家渔政部门管理和调整渔业,实行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实行捕捞配额制重庆市农业委员会副主任吴春表示,重庆启动了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仅去年一年,释放水生生物5248.5万只,人工鱼巢和人工鱼礁75409平方米;禁渔期间,组织渔民参与保护渔业,使他们能有所作为,互相监督;它既考虑民生,又约束行为,从而逐步实现从“渔人”到“保护渔民”的转变。去年,建立了410多个保护渔业的群众组织,有7000多名渔民参加。

中国渔业何以“减量增收”

不断拓展渔业新功能

目前,中国渔业总产值超过1.2万亿元,产业规模不小,但比较效益不高。这个行业是完整的,但链条并不长。于说,渔业产业体系比较完整,包括“水产养殖、渔业捕捞、水产品加工和休闲渔业”,但第一产业规模较大,集约化加工发展不足,第二、三产业带动能力较弱,产业融合程度不高。从本质上讲,现代市场竞争是产业体系的竞争。要从产业整合中寻求利益,不断提高渔业发展的竞争力。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延伸渔业产业链,不断拓展渔业新功能。

中国渔业何以“减量增收”

处理“促进捕鱼”。水产品加工业一端与原材料生产和市场销售相连,不仅处于产业链中前向和后向发展的关键位置,而且具有推动产业整合和发展的内生动力。福建大力提高龙头水产品加工企业的先进加工技术和装备水平,推动加工园区快速发展,在闽南、闽中、闽东建立三大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建立年加工产值超过20亿元的11个产业集群县。目前,全省共有水产品加工企业1210家,其中产值超过1亿元的企业100多家,产值超过10亿元的企业12家,产值超过20亿元的企业2家。

中国渔业何以“减量增收”

利用闲暇时间“拓展钓鱼”。近年来,休闲渔业发展迅速,市场拓展十分广阔,已成为渔业经济新的增长极。小龙虾、大闸蟹和其他水产品给街道带来了火焰,在城市里繁荣昌盛。2017年,中国休闲渔业产值超过700亿元,接待游客2.2亿人次。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地岗渔村通过发展休闲渔业,每年销售价值50万元至2000多万元的鱼,价值增长近50倍,带动旅游和住宿消费4000多万元。

中国渔业何以“减量增收”

据统计,渔业部门积极发展水产品加工业。目前,水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38%,辐射带动能力明显提高。大力发展休闲渔业,确定477个国家休闲渔业示范基地。中国涌现出了钱江小龙虾、阳澄湖大闸蟹、宁德大黄鱼等一批知名渔业品牌。渔业正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在各地与“互联网+”深度融合。(记者乔)

中国渔业何以“减量增收”

[我要纠正错误]主编:韩

标题:中国渔业何以“减量增收”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29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