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04字,读完约3分钟
房地产咨询公司第一太平戴维斯(Savills)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第四季度,北京购物中心一楼的平均租金同比小幅上涨0.4%,至每月每平方米956.1元人民币,同比上涨1.6%。
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时期,北京的商业零售市场迎来了四个新的商业项目,带来了69.94万平方米的新供应。购物中心的库存增加到962万平方米,而百货商店的市场库存保持在210万平方米。
多个项目的集中入市并没有降低零售物业的租金,这给受到电子商务冲击的传统零售业增加了新的担忧,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整个格式越来越受欢迎
尽管租金上涨,但北京零售品牌的扩张并未停止。第一太平戴维斯(Savills)的研究显示,餐厅、服装和美容品牌仍活跃在北京市场。对此,第一太平戴维斯华北研究咨询部主任熊志坤认为,体验式消费是活跃的,这表明体验式消费对消费者仍有吸引力,这也导致零售地产更愿意吸引此类品牌。
熊志坤在接受《国际商报》采访时表示,零售地产更愿意选择新的业态,包括儿童娱乐和餐饮在内的体验更强、更贴近消费者的业态更受欢迎。由于这些格式的租赁面积相对较大,很容易聚集人气,业主甚至愿意牺牲一些租赁利润来吸引他们。
熊志坤分析说,随着消费的升级,未来零售业的总趋势是一方面,商家引入特色元素形成差异化竞争,如创建主题购物中心或定位利基精品商家;另一方面,从形式和功能两个方面提升消费体验,如场景搭建和智能服务。
“电击”增加了用户粘性
从零售商的角度来看,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在“新零售”的浪潮下,品牌线上线下整合的趋势将会更加明显。例如,“蚁穴”在北京三里屯的太古里设立了“攻略世界网络红墙”离线体验大厅;“智虎”还在三里屯的太古里开设了“我不知道诊所”的创意弹出式商店。
熊志坤认为,为了吸引年轻一代的注意力,引导这样的顾客去实体店,购物中心与互联网公司的多元化合作可以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双赢。这种合作大多以弹出式商店或线下体验商店的形式进行。通过创造不同的主题场景,它唤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增强线下互动和体验,增加用户粘性。
跨境不是一个坏主意
说到科颜氏,消费者对它的美容产品很熟悉,但是在北京三里屯的太古里有一家叫科颜氏的咖啡馆。这是科颜氏在mainland China的第一家实体咖啡馆。
像这样的跨境商业品牌近年来层出不穷,涉足不同行业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对此,熊志坤认为,面对消费需求的升级,商业项目更注重文化、艺术和商业的有机结合,努力打造感性的商业项目,以吸引越来越多崇尚生活品质、追求精神需求的城市新生代群体。商业运营商也认为这是去除同质化标签的一种方式。
第一太平戴维斯预测,2018年第一季度,北京的商业零售市场也将迎来三个高端购物中心的集中供应,为市场带来约19万平方米的商业面积。在中国北方的二线城市,如天津、大连和沈阳,业主倾向于增加体验式的形式来吸引顾客,增加客流。传统零售业转型升级的时代已经到来。
标题:传统零售转型有几条路?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28327.html